任務中心取向(William Reid。1970)

profile picture of 慕容雲旭

慕容雲旭

任務中心取向(William Reid。1970)

一、為什麼重要

(一)、任務中心取向是針對傳統治療模式,效率低落且冗長的缺點而發展出來的,是一套有效率且針對生活問題的工作模式。整合了心理動力取向、問題解決學派、功能派、行為學派和實證研究結果等知識與技術,綜融以成為一個有系統、有明確時限和短期的處遇模式。所以說任務中心取向很多的觀念會看起來跟其他學派有相似之處

(二)、重點關鍵字:有限時間、簡短、短期、清楚界定、訂定契約、訂定確切的計畫、解決問題

(三)、翻譯:看起來很像是問題解決學派,但是問題解決學派比較偏向「關注服務對象本身」,給予服務對象恢復解決問題的能量和機會。而任務中心比較偏向是就事論事討論事情,擬訂計畫去執行。

(不負責任的亂翻譯:一個是打雞血信心喊話?一個是無情的問題解決機器?)

二、背景

(一)、起源於1969年芮德(Reid)和賽恩(Shynes)的「簡易與擴展個案工作(Brief and Extended Casework)」

(二)、1972年芮德(Reid)和艾普斯坦 (Epstein)在《任務中心個案社會工作》此書中,第一次提出了一個有時間限制的、針對生活問題的個案社會工作介入模式—任務中心模式(曾華源,2012)

三、理論觀點與概念

(一)、特性

1.簡短、有時限、問題解決模式

(二)、假設

1.當人意識到陷入問題,且處在不平衡的狀態下,人會採取行動解決

2.人陷入困境就有改變動力,但人有順應問題的習慣

3.人陷入困境是因為能力暫時受限,非個人缺乏解決問題能力或心理疾病導致(強調人有意志與解決問題能力,非潛意識控制)

4.解決問題的障礙來自環境或資源不足

(三)、服務對象是改變的媒介,解決問題的動力,所以工作者要「協助」他們解決障礙

(四)、任務中心取向的「任務」反映了案主的日常生活經驗和需求,指出服務對象在處遇中需要做什麼

四、處遇原則與過程

(一)、問題:

人是理性且具備解決問題的潛能,陷入困境是因為能力暫時受限與環境資源不足,非個人缺乏解決問題能力或心理疾病導致

(二)、目標:

協助服務對象釐清問題以及先後順序,決定任務目標以及改變的具體步驟

(三)、過程

1.服務初期:

目標在於了解服務對象、與服務對象討論來此機構的原因、指認問題、形成契約

(1).了解服務對象:了解服務對象的狀況,並說明服務流程及時間

(2).指認問題:由工作者協助,讓服務對象去界定問題,而這個問題是服務對象願意處理的

(3).形成並訂定契約:清楚界定服務對象和工作者各自的任務與責任

2.服務中期

(1).服務對象和工作者一起制定任務的計畫

(2).確認任務以及可行性

(3).確認服務對象有意願去執行並完成計畫

(4).深入討論計畫的細節內容

(5).模擬任務並解決可能的障礙:執行計畫前先模擬演練,讓服務對象能夠實際運用

(6).回顧任務和修正計畫

(7).解決服務過程之中遇到的突發性問題

(8).重新修正契約、計畫

3.服務後期-結案

(1).回顧目標的達成程度

(2).檢驗服務對象的問題解決技巧

(3).計畫未來

五、其他學派對於任務中心取向的影響

(一)、系統理論:強調服務對象對於「周遭環境互動」的重要性

(二)、認知理論:強調服務對象的信念以及認知

(三)、功能派:認為服務對象的改變動力就在服務對象身上,服務對象是失去解決問題的能量,而工作者要「協助」他們解決障礙

(四)、問題解決學派:同功能派,問題解決學派也有一樣的對人觀點

(五)、危機介入取向:重視時間限制,強調密集性及短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