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重要
(一)、簡單來說,算是初步從心理學理論轉換成社會工作的理論。不像是精神分析過度強調早年童年經驗的影響,而是強調自我具備改變的能力,將重心放在個體的改變,而非潛意識的改變,也有了「和服務對象一同工作的」的概念
(二)、重點關鍵字:意志力、自我意志、專業關係、協助、服務對象自我成長、機構
二、背景
(一)、起源於美國賓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所以又稱賓州學派。教授塔夫特(taft)依據心理學家瑞克(rank)的自我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提出功能派的方法。(自我心理學又翻譯為意願心理學、意志論人格觀點)
(二)、因為精神分析過度強調早期童年經驗的影響,所以助人者能提供的協助就不多,因此心理學者瑞克就對此提出不同意見,強調個人意志力的重要性,認為人是自己的主宰者,可以透過「意志力」去做改變。而社會工作採用其觀點,並透過「專業關係」的建立,與服務對象一同工作,協助服務對象成長及改變。
(三)、簡單來說,自我心理學理論受到精神分析影響,但不像是精神分析一樣那麼強調早期經驗所影響,而是強調「個人意志力」。然後自我心理學再被引用到社會工作的領域,成為社工的理論
三、理論觀點與概念
(一)、工作者和服務對象的關係:建立起良好的專業關係是重要的,可以促使服務對象做出合適的選擇及行動
(二)、強調自我意志:服務對象是改變動力的來源,改變的重心在於服務對象本身而非工作者,而工作者要做的是「協助」而非「治療」,運用工作者的方法,來讓服務對象自我成長。(怎麼有種直銷拉保險的感覺)
(三)、個案工作是一種過程:認為個案工作是一種協助的過程,透過機構才能提供服務,而服務對象和工作者要相互合作,發展合適的方法
(四)、個案工作的目的:認為個案工作是在機構提供服務助人的過程中,利用心理工作技術,提供的一種服務方法
(五)、重視機構的功能:強調由機構提供服務,善用機構的功能和專業角色,使個案工作過程得以聚焦,確保機構的社會責信
四、處遇原則與過程
(一)、原則
1.診斷並了解服務對象的狀況,且讓服務對象參與過程
2.善用服務過程中,不同時間階段的效能,使得服務對象的潛能得以發揮
3.善用機構的功能以及專業的角色
4.注重服務對象和工作者的專業關係,以及服務過程中的結構與形式
5.善用服務對象和工作者的專業關係,「協助」服務對象選擇和改變自我
(二)、服務過程
1.開始階段:建立專業關係、和服務對象一同分析問題、建立目標
2.中間階段:工作者和服務對象一同工作和執行計畫,並給予支持性關懷,以及提供技術上的協助
3.結束階段:工作者要協助服務對象了解目標的達成,並回顧過程,讓服務對象了解到沒有旁人的協助,自己也可以處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