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一)、在現代社會服務少數族群的情境下,多元文化社會工作成為,服務以及解決問題的主要重點,工作者提供的服務必須符合服務對象的價值與文化差異,以便有效提供專業的服務
(二)、文化能力:在一個系統之中,採取合適的行為,使系統和社工專業能在跨文化的狀況下,有效率和人交流不同的文化,讓工作順利進行
二、多元文化社會工作的發展史
(一)、「歧視」種族差異:1960到1980年代初期,有各種病態觀點的模式理論來解釋弱勢族群的問題及行為,導致錯誤的福利政策
(二)、以平等之名,行種族盲目之實:1970年代提倡平等權,依照齊頭式平等將少數族群一視同仁的提供一樣的協助,而忽略了文化的差異和困境
(三)、多元文化主義:1980年代開始發展跨文化社會工作,不同先前將文化差異以病態觀點去詮釋,開始採取人在情境中的生態系統觀點,去理解文化的差異性
(四)、反歧視反壓迫社會工作:1990年代開始,多元文化主義逐漸成為主流,不只是「消極」的強調個人權益保障,更轉為「積極」的介入社會結構,破除結構所帶來的壓迫
三、多元文化標準能力(NASW,2007)
(一)、倫理與價值:工作者應依照倫理標準去提供服務,而工作者對於文化與倫理的覺察,會影響到提供服務的進行,故工作者需了解並嘗試去欣賞文化差異性
翻譯:倫理守則有提到文化差異,要遵守
(二)、自我覺察:工作者應檢視自我的文化背景,以增進對於偏見的覺察。
翻譯;知己才能知彼,要先了解自我文化,才能有機會去覺察到文化的偏見
(三)、跨文化知識:工作者應持續不斷的學習,保持開放的態度,主動去了解服務對象的文化背景脈絡,並具備服務對象的相關知識
翻譯:學習不同文化的知識
(四)、跨文化技能:工作者應適當的反應自我了解不同的文化,以專業技巧與不同文化背景的服務對象合作,區分刻板印象及偏見,消除文化歧視
翻譯:要有跨文化的技能(聽君一席話如一席話)
(五)、服務輸送:工作者在廣泛區域提供服務時,應具備多元文化能力,對於不同的服務對象提供合適的服務。工作者需察覺文化差異,並防止多元服務對象被排除服務的可能,調整服務輸送系統以滿足多元服務對象的需求。
翻譯:工作者在提供服務時,要多注意文化差異
(六)、充權與倡導:工作者應了解社福政策對多元族群的影響,並適時提供倡導,敏銳察覺社福政策帶來的迫害,並運用充權的方式增進服務對象的能力。
翻譯:了解政策對少數族群的壓迫,倡導政策改變,並使用充權增進服務對象的能力
(七)、多樣化的工作能力:機構招募人力和聘用時,要多培養工作者文化能力,並招募當地的工作者,以展現社會工作的包容性。
翻譯:機構聘請當地文化背景的工作者
(八)、專業教育:在繼續教育訓練裡,該有進階專業文化能力的培養,並視為教學與研究的重點
翻譯:繼續教育訓練課程裡面該要有多元文化的課程
(九)、語言的多樣化:工作者應找尋提供適當語言的人士,以提供諮詢和服務,也包括使用翻譯人員。
翻譯:找具有多種語言能力的工作者或使用翻譯資源
(十)、跨文化的領導:社工應該能夠對其他專業提供多元文化資訊,扮演領頭的角色,倡導相關專業人士提供多元文化的服務
翻譯:社工要當作領頭羊,帶領其他專業引進多元文化
四、文化能力階段論
(一)、文化摧毀(cultural destructiveness):工作者的想法和行為,對於服務對象具有破壞性。
翻譯:如同名稱所敘述般,具有摧毀破壞性
(二)、文化無能(cultural incompetence):工作者缺乏能力去協助多元文化的服務對象,相信主流文化的價值觀,缺乏尊重非主流文化的能力
翻譯:如同名稱所敘述般,文化「無能」
(三)、文化盲目(cultural blindness):相信眾生平等,所有人都是相同的,所以處遇的方法也都是一樣,一視同仁、齊頭式平等
翻譯:如同名稱所敘述般,文化「盲目」,看不出文化的差異,全部視為一樣
(四)、文化能力初階(culturaln pre-competence):開始尊重多元文化,並表現在具體行動上
翻譯:如同名稱所敘述般,文化「初階」,也就是剛開始具備多元文化能力,為開始階段
(五)、具備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尊重且接納多元文化的差異,開始有自我覺察,並持續吸收不同文化的知識,積極與非主流文化的服務對象合作
翻譯:如同名稱所敘述般,「具備」文化能力,有「自我覺察」、「學習多元文化知識」、「和不同文化的人合作」
(六)、精通文化能力(cultural proficiency):對多元文化高度尊重,會使用研究和外展工作建立文化的知識並實踐,具備爐火純青的文化能力
翻譯:多元文化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