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發展歷史

profile picture of 慕容雲旭

慕容雲旭

英國發展歷史

一、1601年伊莉莎白濟貧法

(一)、背景

解決封建社會下的貧民問題

(二)、重點

1.社會福利的源頭:第一部建立有系統之「救濟行政制度」與「救濟工作方法」的法條

2.貧民分類(區分值得或不值得救助):區分具工作能力或無工作能力的貧民、失依兒童
(1)具工作能力去勞役所、習藝所
(2)不具工作能力的則採取院內救濟或院外救濟。院內救濟入救濟院,院外救濟給物資
(3)失依兒童會被安置或寄養

3.親屬救濟:強調親屬的責任,只有無親屬可以協助的狀況下才能獲得救助

4.公共救濟:向教區的地主抽濟貧稅來支應救濟的開銷

5.設有監察員,以教區為單位分區辦理救濟

(三)、1834年新濟貧法修法重點

1.救濟設施須全國一致

2.院內救濟為原則,廢除院外救濟,拒絕對壯年男子的院外救濟。*註1

3.濟貧所內收容人的待遇應低於一般工人

(四)、關鍵字

社會福利的源頭、教區救濟、教會救濟、勞役所、院內救濟、院外救濟、值得救助的貧民、不值得救助的貧民

二、1795年史賓漢蘭制

(一)、背景

工業革命後產生的經濟、貧民問題需要被解決

(二)、重點

一種院外救濟的形式,主要是補貼低薪的勞工至最低生活標準,在當時是以麵包作為衡量標準,也就是以麵包尺度來衡量。

(三)、關鍵字

麵包尺度

(四)、後續影響

可以理解成現代的最低基本工資,在當時若勞工的薪水低於最低基本工資,則由政府負責補貼這一段不足的部分,而想當然爾,企業家肯定會儘力壓低薪資,反正政府會補齊後面不足的部分,而勞工再怎麼努力也會獲得一樣的薪資,導致勞工也沒動力工作

三、1869年 慈善組織會社(簡稱C.O.S.)

(一)、背景

十九世紀末期,當時英國已經有眾多慈善機構,但彼此缺乏溝通各自為政,導致救助重疊資源被浪費,讓職業乞丐有利可圖,牧師索里(Solly)便創立慈善組織會社來整合各單位的資源

(二)、重點

1.成立中央聯繫和管理的單位,杜絕職業乞丐到處申請救濟。(整合各機構這方面,奠定社區工作的發展)

2.派親善訪問員去訪視貧民,對於貧民採取個別化的處理方式。(影響到後續個案工作的發展)

3.沿襲濟貧法,將貧民區分值得或不值得救助

4.認為貧窮是個人責任,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強調以道德去改變貧民。(因為主事者是從中高階級的角度去看待貧民,當時還沒有外在結構歸因的概念,所以做慈善的色彩還是很重的)

(三)、關鍵字

慈善、職業乞丐、親善訪問員、個別化、個案工作、值得或不值得救助、貧窮是個人責任、以道德去改變貧民

(四)、補充

查墨斯(Chalmers)發現有四種資源可以協助窮人
1.本身習性
2.親人
3.鄰里社區
4.有錢人

四、1884 年睦鄰組織運動-湯恩比館(Toynbee Hall)

(一)、背景

起源於英國,19世紀的英國英國正於工業化及都市化的初期,當時的產業革命讓貧富差距擴大,而知識分子認為書本的知識不足以解決社會問題,而是要和貧民住在相同地方一起生活,去了解貧民並解決貧窮問題。1884年巴涅特(Barnett)創立湯恩比館,命名是為了紀念湯恩比先生(Toynbee)

(二)、重點

1.貧窮是因為社會性因素所導致的,而非單純的個人歸因

2.主張知識份子和貧民一同生活,去了解貧窮問題

3.改善社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從個人及環境兩方面下手

4.社區工作的開端

5.勞工和兒童教育和發展(知識份子和貧民一同入住後互相的交流與學習)

6.組織勞工工會(貧民其實就是勞工,知識份子入住後培養起勞工意識)

7.湯恩比館創始人不是湯恩比

8.影響到了美國,亞當斯女士於1889年在美國芝加哥創立赫爾館

(三)、關鍵字

睦鄰組織、社區工作開端、湯恩比館、巴涅特、知識份子、勞工意識

五、1942年貝佛里奇報告書

(一)、背景

二次大戰期間開始,對於戰後重建進行著手規劃,主要針對社會保險制度的政策去做規畫

(二)、重點

1.建立社會保險

(1). 普及式,涵蓋全體公民(而非像是勞工保險只有涵蓋勞工)

(2).均一給付

(3).維持國民「最低」基本生存

(4).以稅收作為主要經費來源,一部分為保費

2.福利國家:設計了一整套「從搖籃到墳墓」的公民社會福利制度,捨棄掉以資產調查為主的社會救助制度

3.對抗五害:疾病、貧困、骯髒、懶惰、無知

4.福利國家之父:貝佛里奇

(三)、關鍵字

社會保險、福利國家、從搖籃到墳墓、統一費率、福利國家之父

六、1967年普勞頓報告書

(一)、重點

1.探討有關初等教育,以及初等與中等教育銜接的問題

2.設置「教育優先地區」:提供更多教育資源給較為落後且資源匱乏地區的弱勢學童,期望提升水準

3.積極性差別待遇

(二)、關鍵字

教育、積極性差別待遇、教育優先地區

七、1980年巴克萊報告書

(一)、重點

1.主張社會工作應朝向「社區社會工作」的方向去做發展

2.社工需要去發展非正式照顧者

3.社區照顧

*註1:感謝陳媃夥伴來訊息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