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權能(充權)

慕容雲旭

增強權能(充權)

一、為什麼重要

(一)、因為早期的社工處遇模式,隱含了工作者像個保母一樣,干預服務對象的狀況。而這個「出自善意的協助」,可能會造成服務對象的限制與剝削,甚至是「名正言順的干涉與侵犯」,產生了另一種權力的壓迫。而增強權能是要打破權力的壓迫,讓弱勢的族群,能夠擁有更多的力量,去選擇自己要的生活面對困境,工作者如同「解放者」一樣

(二)、重點關鍵字:解放者、增強權能、充權、賦權、增權、賦能、弱勢族群、受壓迫、無力感、意識覺醒

二、背景

(一)、Barbara Solomon於1976年第一次提出增強權能的概念

(二)、充權的起源和少數民族有關,可以簡單用故事去記得。美國黑人當初遭受壓迫,被壓迫時有強大的無力感,後來使用充權的方法協助這些弱勢族群,使黑人意識覺醒改善無力感並賦予能力。後來就應用到各式的弱勢族群,性別、種族、貧窮、階級關係等等

三、理論觀點與概念

(一)、定義:充權是工作者提供服務對象的一套方法,目的在於減低弱勢族群遭受壓迫而產生的無力感,致力改善無力感的情況,激發服務對象的意念,以獲得權力和能力去掌控環境,提高掌控自我與環境的能力。

(二)、目的:協助弱勢族群,對抗不公不義的社會,降低服務對象的無力感,並啟發其力量

(三)、假設與觀點

1.服務對象的困境,是因為受到優勢團體的「壓迫」所導致的

2.服務對象的問題,是因為處在弱勢與資源不足,而導致個人問題

3.服務對象的周遭環境,存在著障礙,阻撓服務對象參與社會,以及自我實現,而這些個人經驗,使個人充滿無力感

4.服務對象應該被視為是有能力且有價值的個體

5.工作者該與服務對象建立起夥伴關係

6.權能可以透過個體與社會互動增加更多個人的權能

(四)、權能障礙

1.直接權能障礙:社會因素所影響,也就是社會資源的限制

2.間接權能障礙:資源的缺乏及強化不平等結構的社會價值,像是負面烙印和負面標籤化

(五)、無力感的來源(Solomom,1976)

1.受迫者的負面自我評價

2.受迫者與外在壓迫環境之間的互動,所產生的負面經驗

3.壓迫環境對於受迫者的否定與阻礙

(六)、充權的概念

1.充權在社工領域中,代表的是協助服務對象獲得力量和權力

2.充權的過程中,服務對象必須相信自己具備能力,才能增加自己的主導權和控制權

3.充權的引導過程中,須以優勢觀點的角度去切入,找出服務對象的優勢與長處

(七)、充權的三種類型(Friedmann,1992)

1.心理的充權:使個人相信具備改變的能力

2.社會的充權:工作者協助改變社會結構,以順應服務對象

3.政治的充權:使社會的基本權力結構發生改變

(八)、權能的特質

1.影響個人生活的能力

2.自我價值的表現

3.有能力和他人一起工作

4.可以參與公共決策的機制

四、處遇原則與過程

(一)、問題:是環境結構造成的迫害,使得服務對象處於資源不足、被社會排除的狀況,導致個體產生問題。例如早期的黑人遭受種族歧視。

(二)、目標:聚焦在環境與個人,增進服務對象的能力和自我概念,以及倡導周遭環境的改變

(三)、主要服務目標的五個面向:消除負面自我評價、降低無力感、激勵希望、提升自我效能、增強自我內控感

(四)、服務階段

1.初期:接案評估

(1).建立專業關係

(2).生態系統評估

2.前期:發展擬定計畫

(1).了解服務對象需求

(2).發現優勢:個人人格特質、個人才能、周遭環境的社會支持

3.中期:行動計畫執行

(1).陪伴與協助,降低無力感

(2).建立服務對象的社會網絡

(3).建立環境資源網絡

(4).移除環境的障礙

(5).使服務對象具備能力

4.後期:確認實施狀況

5.結案: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