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理論(Bronfenbrenner,1979)

慕容雲旭

生態系統理論(Bronfenbrenner,1979)

一、為什麼重要

(一)、很多人容易把「一般系統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搞混,但是有點不一樣的,一般系統理論比較著重在「系統之間的互動和討論」,生態系統理論特別聚焦在「個人與其周遭環境的交流」,要直接聯想到微系統、中介系統、外部系統、鉅視系統、時間系統。

(二)、重點關鍵字:微視系統、中介系統、外部系統、鉅視系統、時間系統

二、背景

(一)、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受到维果斯基(Vygotsky)的社會文化認知發展論(1967)的影響,從社會學與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於1979年提出生態系統理論

(二)、要小心不要把「系統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混為一談,筆者並沒有查到文獻提到兩者有相關,不要張飛打岳飛了

三、理論觀點與概念

(一)、微視系統:有直接互動並相互影響的,服務對象的生活環境,屬於生態系統理論的最內層。例如:家庭、學校、同儕團體、社區等等都是

(二)、中介系統:有直接影響的,服務對象所直接參與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微視系統之間的互動,強調「各個小系統之間的互動」。例如:家庭對學校、家庭和學校以及社區的互動關係。

(三)、外部系統:間接影響的,沒有直接互動參與的系統,但會影響個體,以及對微視、中介系統產生影響的。例如:社區環境、父母工作環境

(四)、鉅視系統:間接影響的,指的是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狀況。例如:文化、意識形態、政策法令

(五)、時間系統:時間的影響,凸顯服務對象的發展隨環境與時間的改變,以及隨時間所發展出的關係

*所以說要依照考試題目的題意去判斷,而不能死記誰是微視系統、誰是中介系統、誰是外部系統

四、棲地與棲位

(一)、棲地:個體居住生活的周遭環境

(二)、棲位:個體在社會結構中,所佔據的地位與角色

五、處遇原則與過程

(一)、問題:環境資源的不足與障礙,是多個因素互動所導致的結果,而非個人的病態

(二)、目標:影響服務對象與家庭、周遭環境達到良好調和,並增進服務對象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