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派流變

慕容雲旭

學派流變

一、精神分析觀點時期(1930~1950)

(一)、受到佛洛依德影響

(二)、Mary Richmond提出系統性的社會診斷方式,選擇了精神醫學理論作為社會診斷的處遇基礎

二、社會觀點與人本主義時期(1950~1970)

(一)、對精神分析觀點的反動,重新找回了「社會」面向

(二)、Florence Hollis 和 Gordon Hamilton的心理暨社會學派

(三)、Ellis的認知行為學派

(四)、Carl Rogers的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學派

1.對後世的影響

(1).危機介入模型:因應美國六O年代社會動盪的二次大戰和經濟大蕭條所帶來的大量案主群,使得短期治療理論因應需求而生

(2).任務中心模型:七O年代短期治療的後續發展

三、生態觀點與增強權能時期(1970~

(一)、系統理論在1970年代成為顯學,影響到後來的生態觀點

(二)、生態觀點:從生物學發展而來的,重點在於解釋和分析,而社會網絡干預模型協助處遇

(三)、基變社會工作:源自於馬克思主義,1920年代曇花一現,1970年代重生,但還是曇花一現

1.曇花一現原因有二

(1).單一的結構因素,較不易被長期深受心理分析觀點影響的實務工作者所接受

(2).未能提供具體可行的行動策略。翻譯:太過理想,不夠務實

(四)、女性主義社會工作:源自於馬克思主義,後衍生相當多不同派別的解決策略。

(五)、增強權能觀點與優勢觀點:受到基變社會工作和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強調的「增強權能」和「倡導」所影響,「增強權能觀點」與「優勢觀點」相伴而生

1.增強權能:旨在提升弱勢族群的內在資源

2.優勢觀點:視案主是有能力的人,反對過去理論一昧視案主為有問題和沒有能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