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學派(Ellis、Beck,1950)

profile picture of 慕容雲旭

慕容雲旭

認知行為學派(Ellis、Beck,1950)

一、為什麼重要

(一)、筆者個人認為,這套理論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相當的好用,很多時候服務對象的認知行為是需要調整的,所以透過讓服務對象察覺自我的想法和思考,並且針對某些想法去加以調整,去達到改善行為的效果,因此了解此理論對於自我的實務工作,會有不錯助益。

(二)、重點關鍵字:自動化思考、非理性思考、非理性信念、認知改變、ABC理論

二、背景

(一)、認知理論:環境制約並塑造行為

(二)、行為理論:斯金納(skinner)的操作制約、巴夫洛夫的古典制約。

(三)、認知行為學派是對「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的批評和發展

(四)、是整合「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並且發展出一套理論,而不是單純的認知行為理論=認知理論+行為理論

三、理論觀點與概念

(一)、「認知」是影響個體「情緒」和「行為」的主因。

(二)、認知的形成是受到自動化思考所影響,而自動化思考是經過長久以來累積的「固定思考和行為模式」,而這種不假思索的想法和行為是不理性的,常常是服務對象未能察覺的。而工作者要做的是,讓服務對象察覺,並改變想法以及行為。

(三)、Ellis的A-B-C理論:

1.A(事件):是特定事件,誘發信念的事件

2.B(信念):個體對誘發事件的信念、情緒、行為

3.C(結果):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四、處遇原則與過程

(一)、問題

1.服務對象的問題不是與生俱來的,都是透過學習而來的,所以也可以透過學習去改變的

2.問題來自於自動化思考的錯誤想法,對於事件的解讀有誤

(二)、目標:需具體明確

1.認知重建,改變錯誤認知和想法

2.修正不理性的想法

3.加強自我控制管理

(三)、過程

1.協助服務對象察覺自我的想法和非理性想法

2.協助服務對象改變錯誤的認知,建立起正確的認知

(四)、ABCDEF理論

1.A事件:是特定事件,誘發信念的事件

2.B信念:個體對誘發事件的信念、情緒、行為

3.C結果: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4.D駁斥處理:找出B信念中的非理性想法,並改變既有的非理性想法

5.E效果:根據D修正後的想法、改善C的情緒或行為,獲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