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質論
(一)、特質論是最早的領導理論,又稱為偉人論,相信領導者具備某些天生的特質,但許多的研究結果並無法提出一致的領導特質變項
(二)、大致分為三種不同的觀點
1.強調人格特質分析
2.注重特質的「共同特性」
3.著重於「屬性」分析
(三)、史托迪爾(Ralph M. Stogdill)將領導特質歸五類:能力、成就、責任、參與、地位
二、行為論
(一)、定義: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學習成為一個領導者,主要從兩個向度去了解,任務導向或員工導向
(二)、俄亥俄學派的雙層面領導模式
1.體制層面:任務導向,為達成任務而對部屬的工作,進行指揮的程度
2.體恤層面:員工導向,領導者對部屬的關心,尊重部屬的意見想法和關懷部屬的程度
(三)、管理格局模式:分為員工導向與生產導向,員工導向較重視滿足員工的需求,生產導向較強調生產效能
1.無為型:低度員工導向、低度生產導向
2.任務型:低度員工導向、高生產導向
3.中庸型:中度員工導向、中度生產導向
4.鄉村俱樂部型:高度員工導向、低度生產導向
5.團隊管理型:高度員工導向、高度生產導向
類型 | 生產效能 | 員工需求 |
---|---|---|
不良管理型(無為型) | 低 | 低 |
任務型 | 高 | 低 |
中庸型 | 中 | 中 |
鄉村俱樂部型 | 低 | 高 |
團隊管理型 | 高 | 高 |
三、領導權變理論(情境論)
(一)、Fiedler的權變理論
1.最早的權變理論,研究領導者的性格特徵和行為習慣,總結出組織的績效取決於領導者個人心智導向、組織氣氛、任務結構、領導者權力地位
(1).領導者與員工的關係:領導者受到部屬尊敬、信賴、喜歡的程度
(2).任務結構:部屬被交付的任務是否有明確的定義
(3).領導者權力地位:領導者是否具備職權以獎懲部屬
2.任何領導型態都是有效的,要視情況而異,有兩種主要的領導風格
(1).任務導向領導:強調完成工作目標與績效,在「有利情境」和「不利情境」下,任務導向領導較為有效
(2).關係取向領導:強調維持良好人際關係,在中等情境底下(不好不壞),關係取向領導較為有效
分類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領導者與部屬間的關係 | 好 | 好 | 好 | 好 | 差 | 差 | 差 | 差 |
任務結構 | 高 | 高 | 低 | 低 | 高 | 高 | 低 | 低 |
領導者職權 | 強 | 弱 | 強 | 弱 | 強 | 弱 | 強 | 弱 |
情境狀況 | 有利 | 有利 | 有利 | 普通 | 普通 | 普通 | 不利 | 不利 |
3.被批評過於簡化而不易運用在實務上
4.被批評假設一個人領導型態是天生且固定,但實際上人是會改變的
(二)、Hersey-Blanchard的情境理論
1.有效的領導需視部屬的成熟度而定,成熟度有兩種
(1).工作成熟度:部屬知識和技術
(2).心智成熟度:部屬工作動機和意願
2.成熟度區分四個等級,有其對應的領導方式
成熟度 | 領導方式 | 說明 | 翻譯 |
---|---|---|---|
低度成熟(M1):無能力、無意願 | 告知式:高任務、低關係 | 由領導者界定部屬角色和職責並告知部屬,強調指導性行為 | 因為無能力無意願,故指導賦予任務,關係不用太好,叫部屬乖乖做事情就對了 |
中度成熟(M2):無能力、有意願 | 推銷式:高任務、高關係 | 領導者提供指導性行為和支持性行為 | 因為無能力有意願,故指導賦予任務,同時建立關係並提供支持,讓部屬可以完成工作 |
中度成熟(M3):有能力、無意願 | 參與式:低任務、高關係 | 領導者和部屬共同做決定,促進和溝通 | 因為有能力無意願,故領導者拉部屬下來共同做決定,促進溝通和部屬的關係 |
高度成熟(M4):有能力、有意願 | 授權式:低任務、低關係 | 領導者把工具丟給部屬,他自己完成 | 因為有能力有意願,故領導者不用管部屬,授權給他自己完成工作就好*註1 |
(三)、路徑-目標理論(Rober House)
1.領導者的工作,是協助部屬成任務目標,並提供協助,使部屬的自身目標能配合組織目標
2.假設領導具備彈性,領導者可視情況而改變行為和風格
3.四種領導行為
(1).指導型:任務取向,設定績效目標、執行方式、標準,並監督進度
(2).支持型:員工取向,領導者對部屬關心,友善易親近
(3).參與型:鼓勵部屬參與決策,尋求並尊重部屬建議
(4).成就型:設定具挑戰性的目標,引導部屬發揮潛能
4.內控取向(掌握自身命運)的部屬偏好參與型,外控取向(命定論)的部屬偏好指導型
*註1:感謝杜杜夥伴來信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