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重要
(一)、筆者先前在求學階段時,在上團體動力這堂課時,老師有特別提到這塊,即便是社工師考試不常出現,也可以學起來應用在實務帶團體之上
二、11項治療因子
(一)、希望重塑/希望灌注(installation of hope)
1.成員在團體開始前,增強他的信心,並帶給希望感,使成員對參加團體能夠獲得幫助有著高度期待。
2.成員在團體之中能夠被關心,增加其信心,成員的進步與改變能被看見,使成員感受到參與團體是有希望的
(二)、普同感/普及性/普遍性(universality)
1.藉由成員之間的經驗分享,得知彼此遭遇到類似的困境
2.得知類似的困境時,會產生其共鳴
3.產生的共鳴感,可以讓成員知道自己並不孤單,進而減少本身的孤寂感
(三)、傳達資訊/知識的傳遞與分享(imparting of information)
1.領導者提供的教導式指導,或者是其他成員所提供的忠告,能夠提供成員產生新的思考方式,也可以協助成員改變行為。翻譯:改變認知行為
2.藉由成員彼此之間的討論或是領導者的指導,分享有關遭遇相似困境的狀況,因應方式等資訊
(四)、利他主義/利他思想(altruism)
1.團體成員在團體之中協助他人,發揮利他的精神,讓成員感受到自我在團體之中是有貢獻的,對他人是有幫助的
2.成員透過在團體的付出,而獲得回報
3.成員之間互助和支持所獲得的回報,會比領導者直接給予的建議與支持,還要來得更為有效
(五)、家庭重現/原生家庭的矯正性重現(family recapitulation of the primary family group)
1.在團體的過程中,某些情境可能會和成員早期的家庭經驗相似
2.藉由角色扮演和心理劇的方式,讓成員重現原生家庭的經驗,再度經驗過去的家庭衝突
3.鼓勵成員使用新方法來重新經驗新的行為,修正先前不當的學習經驗,得到有效的行為模式
(六)、發展社交技巧(development of socializing techniques)
1.團體是一個小型的社會,透過在團體的互動獲得合適的社交技巧
2.利用角色扮演、加強教導、示範、模仿、回饋等方式來培養合適的社交技巧
3.學會處理衝突、表達情緒、有效回應他人
(七)、行為模仿/模仿學習行為(imitative behavior)
1.團體成員會觀察並模仿領導者以及其他成員的言行舉止
2.團體成員會某方面認同領導者,並產生行為改變
3.在團體過程中,促進成員彼此互相模仿合適的行為,增加學習的機會
(八)、人際關係的學習(interpersonal learning)
1.透過成員之間的互動,了解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增進自我了解,並學習和他人相處的方式
2.藉由了解人際溝通障礙,進而增加社會生活的適應,降低社交焦慮並提升自尊,促進社交的技巧
(九)、團體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
1.經由成員之間彼此的接納、關心、支持,增強成員對團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重視團體和成員間的關係,並感受到被支持
3.成員在團體之中,感受到溫暖、歸屬感、團體的價值,形成對團體的凝聚力
(十)、情緒宣洩(catharsis)
1.團體提供了成員一個抒發情緒的管道,成員可以於團體中,表達並釋放個人的情感和情緒
2.展現出強烈的情緒,並且能夠好好處理情緒,具備其療效
3.成員於團體之中,學習如何適當的表達自我情緒
(十一)、存在性因素(existential factors)
1.於團體進行中,談論到對生命和存在的基本看法與信念、對生活的態度
2.引導成員探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3.使成員了解人事無常與珍惜人生
三、口訣(其實不用背啦)
(一)、希望團員存普通股賺股利,社長為人情轉達
「希望」重塑、「團」體凝聚力、「原」生家庭的矯正性重現、「存」在性因素、「普」同感、「利」他主義、「社」交技巧的發展、行「為」模仿、「人」際關係的學習、「情」緒宣洩、傳「達」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