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系統理論(Hearn,1958)

profile picture of 慕容雲旭

慕容雲旭

一般系統理論(Hearn,1958)

一、為什麼重要

(一)、使用外借的理論,去豐富社工對於外在環境的認知及知識背景,有助於加強工作者對於服務對象周遭環境的了解,以及各個系統之間的互動,藉此去更加的了解服務對象。從發展背景來看,一開始都較偏向聚焦在服務對象的內在心理,而後慢慢加入對於服務對象周遭環境的了解。

(二)、重點關鍵字:界限、封閉系統、開放系統、次系統、輸入、過程、產出、回饋、熵(entropy)、

二、背景

(一)、起源於1928年的有機生物學理論

(二)、赫恩(Hearn)於1958年,最早將系統理論應用於社會工作領域之中

(三)、平克斯(Pincus)和米納漢(Minahan)於1973年,將社會工作系統界定為四個次系統:變遷媒介系統、服務對象系統、目標系統、行動系統

三、理論觀點與概念

(一)、重要觀念

1.系統:所有的系統都是由小系統所組成的,而系統本身也是一個更大的系統的次系統。

翻譯:地球由許多小生態系組成,而地球只是太陽系的次系統,而太陽系又只是銀河系的次系統

2.界限:不論系統大小,任何系統都有界限

3.封閉系統:界限不開放為封閉系統

4.開放系統:界限開放為開放系統

5.熵:封閉體系中,沒有任何事物能永久保存,它會因能量遞減最終趨向死亡

6.負熵/反熵作用:開放系統因與外部系統互動,故能生生不息、永續發展

(二)、系統運作過程

1.輸入(input):系統受到外部干擾,能量進入系統。

2.處理過程(throughput):系統內的能量運作,造成系統內部影響和改變。

3.產出(output):系統內的能量釋放出來,影響到其他系統

4.回饋(feedback):經由與外在系統的互動,能量又回送到系統之中

5.熵(entropy):系統若沒有從外界收到能量,最終將耗盡而亡

*不負責任翻譯:

1.我罵你,收到負能量

2.內部能量運作,你越想越不對勁

3.罵回去,將負能量丟回去

4.於是我收到能量,再罵回去,罵來罵去生生不息(反熵作用)

5.若沒有人可以鬥嘴,最終就會沒能量

(三)、 社會工作系統四個次系統(Pincus&Minahan,1973)

1.變遷媒介系統/代理人系統/機構系統(change agent system):工作者以及工作者的機構、組織

2.服務對象系統/案主系統(client system):尋求幫忙的個人、家庭、團體以及社區都是

3.標的系統(target system):努力改變的焦點系統,要聚焦在服務對象「關切的焦點問題」或「需改變的行為」,而非服務對象本身。(聚焦外在環境而非內在心理)

4.行動系統(action system):達成處遇目標所需要合作的正式與非正式資源

(四)、機能部分

1.穩定的狀態:系統須從外界獲得生存與成長的能量/資源

2.分化與整合:各個次系統與整體系統的消長與調適

3.環境調適與平衡:系統會以動態平衡的方式,維持穩定和獨特性

4.相互性:內部各個次系統會互相影響

四、處遇原則與過程

(一)、問題:服務對象的問題,是因為個人的身心靈及社會功能,與外在社會環境的互動與調適失衡

(二)、目標:協助服務對象從外在環境獲得資源/能量,在系統上維持穩定,協助服務對象系統內的各個次系統建立互惠性,產生連鎖效應的改變

(三)、系統理論觀點比較偏向提供一個方法和架構,讓工作者可以從整體的面向去檢視服務對象周遭環境,以及彼此之間的互動,比較不是提供一個工作步驟、處遇方法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