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重要
(一)、在當時許多人對於偏向精神分析理論的功能派及診斷派感到不滿,所以折衷的問題解決學派乃因應而生。強調處理服務對象此時此刻的問題,以及在環境中的困境,比較不探究內在動機。
(二)、重點關鍵字:問題解決、4P、6P、改變的動機、提供機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背景
(一)、當時的主流為功能派和診斷派,而許多人不滿於太偏向精神分析理論,於是發展出問題解決學派
(二)、主要由芝加哥大學波爾曼女士(Perlman)在1957年出版的《社會個案工作》一書所發展出來
(三)、來自功能派的影響:認為服務對象的改變動力就在服務對象身上,服務對象是失去解決問題的能量,而工作者要「協助」他們解決障礙
(四)、來自診斷派的影響:採用對於問題的界定(診斷),但改良了診斷派的「治療」觀點,不將服務對象視為「有病的人」,而是「協助」服務對象解決問題
三、理論觀點與概念
(一)、解決問題的4個P:一個人(person)帶著一個問題(problem),去一個地方(place)求助,工作者用一套助人的過程(process),來增強服務對象解決問題的能力
1.Person服務對象:一起工作的人
2.Problem問題:待處理的問題
3.Place機構:工作的地方
4.Process過程:工作的過程
(二)、6P:除了上述,再加上專業人員(professional person)、資源供應(provisions)。
所以變成:一個人(person)帶著一個問題(problem),去一個地方(place)求助,專業工作者(professional person)使用助人的過程(process),提供資源(provisions)來增強服務對象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人生就是一連串問題解決的過程
(四)、當一個人無法解決問題時,可能是缺乏「動機」、「能力」或是「機會」,而工作者要做的是提供資源「協助」服務對象恢復解決問題的能量和機會
(五)、該理論重在問題的診斷與研究
四、處遇原則與過程
(一)、引導並增強服務對象尋求改變的動機
(二)、提升服務對象的能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提供解決問題的資源與機會
五、MCO理論
(一)、Motivation動機:服務對象對於解決問題的動機,
(二)、Capacities能量:服務對象的能量
1.資源連結:工作者應儘速把服務對象的需求,連結合適的資源
2.能力的連結:增強服務對象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Opportunities機會:分析服務對象的環境有多少機會,工作者應連結資源協助服務對象提高解決問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