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介入取向(Caplan,1964)

profile picture of 慕容雲旭

慕容雲旭

危機介入取向(Caplan,1964)

一、為什麼重要

(一)、人的一生當中難免都會遇到一些危機,生老病死都會有可能產生相對應的危機,尤其是台灣處在一個天災頻繁的地區,學好此理論不限於使用在社工師考試或臨床使用,遇到家人、朋友們遇到危機事件,也可以拿出來運用和協助。

「社工是一門實用的學問,不僅限於用於社工師考試或臨床工作,更多的是一種人生精神與哲學」

(二)、重點關鍵字:危機、危機是暫時的、危機是一種認知而非個人病態、無法以過去的方式解決問題、短期解決(六到八周)

二、背景

(一)、1940年代開始發展,因為1942年的俱樂部大火事件開始,學者林德曼(Lindemann)針對該事件的遺族進行研究,首先提出「危機介入」這詞

(二)、盛行於於1960年代,1964年卡普蘭(Caplan)研究危機發展階段

三、理論觀點與概念

(一)、危機的定義與假設

1.危機的意涵包括「危險」和「轉機」

2.危機並非個人病態,而是一種對於事件或情境的「感知」,是服務對象無法容許的困難,超過服務對象可以負荷的

3.突發事件使服務對象產生嚴重的情緒崩潰,無法以過去的方式解決問題,就會轉變成為危機

4.危機是暫時性的且有發展階段,持續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視服務對象的特質、環境資源而定

5.危機提供成長的機會

6.當事件發生時,立即介入大約會在六到八周內解決

(二)、危機類型

1.發展性危機:生長過程中必須面臨到的各種轉捩點。例如:入學、畢業、考試、出社會、交往、結婚、生子

2.意外性危機:無法預料到的事件。例如:失業、離婚、出意外。(不出意外的話馬上就要出意外)

3.存在性危機:懷疑人生,對於人生價值與定位感到茫然。(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做什麼)

4.環境性危機:天災、人禍

(三)、危機發展階段

1.嘗試用舊有的方法去解決,但失敗導致焦慮上升

2.過往方法沒有,所以使用新的方法、動用資源,結果無效導致焦慮持續升高

3.逃避或重新定義事件,但無效

4.情緒崩潰,生活失序,導致物質濫用、身心危機

四、處遇原則與過程

(一)、問題:處在壓力之下,個人習慣使用過去的方法去因應,當方法失效時,會產生焦慮

(二)、目標:在有效時限內,提供大量的服務,協助服務對象恢復過往穩定狀態,協助服務對象了解現在情形和過去危機的關聯,學到新的處理方式,長出能力的翅膀因應未來的壓力事件,避免再次陷入危機

(三)、Roberts(1991)七階段

1.安全性評估:評估服務對象的風險與安全

2.建立關係:和服務對象建立起融洽且適當的溝通

3.評估並確認問題

4.處理感受以及提供支持

5.探索每個可能的解決方式

6.擬定行動計畫

7.進行後追確認成效

*後來的學者有整理各個研究,並將「1.安全性評估」和「2.建立關係」對調,所以會看到兩種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