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柯爾堡(L. Kohlberg)和吉利根(K. Gilligan)道德發展理論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柯爾堡(L. Kohlberg)理論主要立基於公平正義的觀點,強調個體可以獨立地做出道德判斷
(B)柯爾堡(L. Kohlberg)批評吉利根(K. Gilligan)道德兩難的情境設計太過抽象,無法說明女性的思考
(C)吉利根(K. Gilligan)與其同事主張,女性道德發展來自對重要他人的承諾,強調善良犧牲和仁慈
(D)吉利根(K. Gilligan)稱女性道德發展具有個人生存取向、以自我犧牲為美德、非暴力的道德責任三個層次
解析:(B)
(A)正確,核心觀念是公平正義,重點在於公平、權利
(B)錯誤,是吉利根批評柯爾堡忽略了女性的觀點
(C)正確,吉利根提出關懷倫理學,強調人際關係、責任與照顧
(D)正確
2.兒童總是要抱著他那不能洗、不能曬、不能忘記帶的小被被才能安然入睡。依 Winnicott 說法,這床被稱之為:
(A)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
(B)一般性客體(general object)
(C)互為性客體(interobjectivity)
(D)交互性主體(intersubjectivity)
解析:(A)
(A)正確,幼兒和照顧者分離、獨立時所依附的物品稱為過度性客體
(B)錯誤,沒有此專有名稱,只有客體一詞
(C)錯誤,沒有此專有名稱,只有客體一詞,通常是用互為主體
(D)錯誤,沒有此專有名稱,只有客體一詞,通常是用互為主體
3.Sigmund Freud 人格發展理論聚焦於性心理的發展,並分為五個關鍵時期。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口腔期(oral stage),嬰兒透過進食時的吸吮、咀嚼、吞嚥獲得滿足,注意力是在獲得和接受
(B)肛門期(anal stage),排泄訓練是此時期的重要課題,注意力著重在讚美和批評
(C)性蕾期(phallic stage),小孩會不自覺地碰觸生殖器官,或看別人的身體,注意力是在愛與被愛
(D)潛伏期(latency stage),開始發展超我,性慾尚未被激起,注意力放在功課與學校活動
解析:(B)
(A)正確,口腔期(0-1):處理信任、建立親密關係等問題。固著則會產生暴飲暴食、物質濫用、悲觀等議題。
(B)錯誤,肛門期(1-3):處理負向情緒的表達、缺乏自主感等問題。固著則會產生冷酷、暴怒、固執、吝嗇等議題。此階段注意力放在自主控制,而著重讚美批評是性蕾期
(C)正確,性蕾期(3-6):處理接納自身性欲與性別的認同,此階段有戀父、戀母情節。固著則會產生自戀的議題
(D)正確,潛伏期(6-12):壓抑性慾望,情感上疏離自己和父母,將目光看向周遭環境,發展同性友誼關係。(其實選項的性慾尚未被激發也不太對,應該是壓抑性慾望才對)
4.個案表示渴望重返青春,在意自己對異性不具吸引力,以 Erikson 的心理社會階段來看,此人正處在何種發展任務與危機?
(A)自我認同 vs.認同混淆(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B)親密 vs.孤立(Intimacy vs. Isolation)
(C)生產力 vs.停滯(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D)統整 vs.絕望(Ego Integrity vs. Despair)
解析:(C)
(A)錯誤,此選項是青少年時期,而題目提到重返青春,所以可以判斷不是
(B)錯誤,這是成年早期,理論上呢應該還沒到渴望重返青春的狀態。(但筆者我呢被破防了嗚嗚嗚)
(C)正確,此階段是中年人對自我價值、貢獻、與生命意義的反思。(雖然筆者覺得B和C都很適合就是了)
(D)錯誤,這是老年期,著重在回顧人生,不較不會在意自己對異性的吸引力
5.某甲是一位家管,最近被診斷出罹患嚴重疾病,治療一段時間後,醫生建議需要長期照護,家中還有兩位目前就讀高中的兒女,某甲的配偶原本自己照顧某甲,但又因經濟與自己健康因素,後來與家人求助由親戚、自己與兒女輪流照顧某甲,而兒女們願意開始分擔家務,也慢慢能接受某甲生重病,甚至可能永遠無法恢復健康,某甲配偶感受到與兒女們的關係更緊密。若以 McCubbin與 Patterson 提出的雙重家庭壓力理論(Double ABC-X)模式來分析此案例,下列何者錯誤?
(A)aA 指壓力事件:某甲生重病
(B)bB 指家庭已有的或為因應壓力而擴張的資源:某甲配偶求助親戚與兒女,輪流照顧某甲、分擔家務
(C)cC 指對前次事件危機、現存及新開發資源的界定:兒女接受某甲生重病且可能無法恢復健康的事實,家人間彼此幫忙,家庭凝聚力也提升了
(D)xX 指家庭因應壓力的調適:家人採取因應措施,調適狀況良好
解析:(A)
(A)錯誤,某甲生重病是A,而aA因素:累積的壓力,先前的壓力事件尚未處理好,加上新的壓力事件,形成累積的需求
(B)正確,bB因素:家庭現有的及新開發的資源,指原本就有的資源或為了因應壓力而找尋的新資源
(C)正確,cC因素:對壓力的定義,家庭系統對上次危機事件(X)、對累積的壓力(aA)、對家庭現有的及新開發的因應資源(bB)的定義。翻譯:家庭系統對(X)、aA、bB的定義
(D)正確,xX因素:調適,家庭系統因應壓力的平衡,是適應良好或者是適應不良
看更多:家庭壓力理論
6.有關家庭生命週期,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雖然現今家庭形式多元,但家庭仍嚴格遵守家庭生命週期從某階段進展到下一階段
(B)晚期的家庭生活代表家庭生命週期結束
(C)生命週期的轉折易出現家庭壓力
(D)分居、離婚與再婚家庭並不影響家庭生命週期
解析:(C)
(A)錯誤,現代的家庭較為多元變化,故不會嚴格遵守家庭生命週期的階段
(B)錯誤,應該是下一個生命週期的開始,像是老夫老妻邁入晚期家庭生活,但對於子女或孫子女來說是剛踏入新婚夫妻階段。(除非不婚不生自己掰了)
(C)正確,任何的變動多少都會產生壓力,使得家庭成員要重新去學習適應
(D)錯誤,肯定會影響的
7.有關學齡期兒童階段的發展任務,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Freud:性本能衝動支配力增強、超我減弱
(B)Erikson:自我創新發展能力增長;引發稱職感或無能感
(C)Piaget:抽象的邏輯推理層次;理解物質存在不變的原則
(D)Kohlberg:依照外在的懲罰或報酬來推理,進而依習俗法規類推並考量外界意見
解析:(D)
(A)錯誤,學齡期對照佛洛依德大約是潛伏期,也就是這時期的兒童對「性」的興趣轉向週遭事物,發展友伴關係
(B)錯誤,和自我創新發展能力較為無關
(C)錯誤,學齡期大約是6~12歲,而抽象概念的邏輯推理大概得到11歲以上,不大對
(D)正確,學齡期兒童判斷道德是依據對我有何好處去做判斷。
8.不同理論各有其適用的情境,有關各理論的描述,下列何者錯誤?
(A)女性主義挑戰社會習慣的二分法,如何對人造成限制和壓迫
(B)符號互動論聚焦於宏觀因素
(C)功能論解釋社會制度和組織如何讓整體社會維持穩定
(D)衝突理論解釋街頭抗議、遊行如何能促成社會福祉的積極改變
解析:(B)
(A)正確,排除錯誤的二分法:應審慎評估受到文化影響的價值觀以及行為
(B)錯誤,符號互動論是社會學當代三大理論中的微觀層次理論
(C)正確,功能論強調事件對於社會的功能和功用
(D)正確,衝突理論強調鬥爭和社會行動去改變社會福祉
9.在女性主義理論中,主張要分離「個人即政治」的說法,強調差異、看重認同,反對模仿男性生活方式,倡議發揮新的女性力量的觀點,屬於下列何者?
(A)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
(B)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
(C)基進女性主義
(D)後現代女性主義
解析:(D)
(A)錯誤,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主張男女無差異,和題目的強調差異不同
(B)錯誤,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重視性別與階級雙重壓迫,強調經濟結構改革
(C)錯誤,個人即政治為基進女性主義重要的概念,和題目的主張分離「個人即政治」的說法不符合
(D)正確,後現代女性主義否定傳統的二元對立,肯定多元性別,關鍵字:解構、多元、差異、主觀、語言、論述
看更多:女性主義社會工作
10.有關皮亞傑(Piaget)具體運思期的主張,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無法以邏輯做正式的運思
(B)無法將理想和現實做比較
(C)無法進行假設性思考
(D)無法進行可逆性思考
解析:(D)
(A)正確,具體運思期還沒會邏輯思考
(B)正確,具體運思期還不會抽象思考
(C)正確,具體運思期還不會抽象思考
(D)錯誤,具體運思期已經可以可逆的回推思考
11.有關一般嬰兒發展的順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獨自坐著→獨自行走→獨自站立→牙牙學語
(B)四肢著地爬行→遵循指示的方向→獨自站立→獨自行走
(C)大笑→經由協助而站立→獨自行走→學會使用句子
(D)牙牙學語→獨立坐著→學會使用句子→獨立站立
解析:(C)
(A)錯誤,直觀判斷行走應該要在站立之後
(B)錯誤
(C)正確
(D)錯誤,學會使用句子通常比較晚一點
1.大笑:2~4個月大
2.獨自坐著:6~8個月大
3.四肢著地爬行:7~10個月大
4.經由協助而站立:9~10個月大
5.獨自站立:11~12個月大
6.牙牙學語:6~9個月大
7.遵循指示的方向:12~15個月大
8.學會使用句子:18~24個月大
12.為協助長者能達到圓滿的發展任務,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協助長輩整理照片、製作生命故事書
(B)避免讓長輩外出,減少跌倒受傷危險
(C)提供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的協助
(D)協助長輩訂定預立醫療照護指示
解析:(B)
(A)正確
(B)錯誤,你的善意不是善意
(C)正確
(D)正確
13.保密是社會工作者在服務中需要遵循的倫理原則,與青少年工作也會遇到相關的議題,下列何者是社會工作者正確的作為?
(A)社會工作者服務青少年時,為尊重青少年的隱私權,不可將青少年的求助議題告知其家長,例如:性問題、物質濫用
(B)社會工作者必須了解法規規定,依法尊重青少年的隱私權
(C)為了與青少年建立良好關係及保護青少年的隱私,社會工作者需考慮不要撰寫和留下紀錄
(D)當青少年涉及有害健康的行為時,社會工作者應秉持尊重隱私權為先的立場來決定是否通報
解析:(B)
(A)錯誤,性問題和物質濫用已經不在隱私權的範疇之中
(B)正確
(C)錯誤,要撰寫紀錄並好好保存才對
(D)錯誤,有危險時還是以生命以及不危害青少年的決定
14.同儕團體對兒童心理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力,兒童透過同儕團體的學習,下列何者最為適當?
(A)認識團體中的領導者
(B)學會欣賞同儕不同的觀點
(C)符合同儕團體的角色期待
(D)認同同儕團體的主流文化
解析:(B)
(A)錯誤
(B)正確,理論上是這樣
(C)錯誤
(D)錯誤
15.中年期常被稱為三明治世代,一方面需要養育子女,另一方面要因應父母年老的需求。社會工作者協助這些中年期的家庭照顧者提升因應能力時,下列何種作為錯誤?
(A)帶領支持團體提供照顧者所需要的喘息
(B)傾聽這些家庭照顧者對於他們所處情境所賦予的意義和看法
(C)讓家庭照顧者知道他們沒有責任
(D)強化照顧者對社會資源的認識和使用
解析:(C)
(A)正確,理論上應該是可以,但總覺得照顧者需要的是睡覺而不是團體就是了
(B)正確
(C)錯誤,還是有責任的,只是有資源可以一起協助幫忙分擔責任
(D)正確
16.鼓勵長者參與志願服務有助其身心健康,有關長者參與志願服務的功能,下列何者正確?
(A)讓長者能夠得到額外收入
(B)提供長者有意義的社會角色
(C)強化長者的自我中心意識
(D)強化長者的現實感
解析:(B)
(A)錯誤,志願服務看重的不是收入
(B)正確,從志願服務中尋找到新的社會角色意義
(C)錯誤,應該是團隊合作比較妥當
(D)錯誤,這個不是志願服務的主要功能。翻譯:沒有現實感的長者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而不是去參與志願服務
17.下列何者不屬於「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的內容?
(A)外出活動、上街購物
(B)食物烹調、家務維持
(C)沐浴穿衣、走路移位
(D)服用藥物、處理財務
解析:(C)
(A)正確
(B)正確
(C)錯誤,這是巴氏量表,是ADL不是IADL
(D)正確
18.人類各時期發展之生理層面的特徵與風險,下列何者描述不符合該時期發展?
(A)懷孕或新生兒時期常見的風險因素包含早產、子宮外孕、子癲前症等
(B)青少年時期的生理變化包括賀爾蒙分泌加速、性徵的成熟等
(C)兒童時期身體才開始發展,包含牙齒、骨骼、肌肉與神經系統等
(D)成年中期因基礎代謝逐年減緩,較高會面對慢性疾病、心血管或罹患癌症之風險
解析:(C)
(A)正確
(B)正確
(C)錯誤,嬰幼兒時期就會發展了
(D)正確
19.有關心理防衛機轉,下列那一個解釋不適當?
(A)合理化是指以自認為符合邏輯的理由來說明或解釋自己的行為
(B)替代是指把對某個人事物的負向情緒轉移或發洩到另一個比較對自己沒有威脅的人事物上
(C)遇到挫折挑戰時以較原始、本能衝動的反應來處理叫做退化
(D)抽離是指以另一種行為來彌補之前行為所引發的焦慮或負向感受
解析:(D)
(A)正確
(B)正確
(C)正確
(D)錯誤,抽離又稱為隔離,簡單來說就是遇到創傷時,將自身的情緒和事件分開,減少情緒的影響。而選項的以另一種行為來彌補之前行為所引發的焦慮或負向感受叫做補償作用
看更多:
20.Mary Ainsworth 及其同僚(1978)建構一個陌生情境蒐集母嬰之互動,實驗之後,嬰兒的反應分為三種模式,下列那一個描述不正確?
(A)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的嬰兒,當母親與陌生人在身旁時,會認為母親同在,也會與陌生人互動
(B)迴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的嬰兒不在乎母親是否同在或是離開,對於母親離開無動於衷
(C)典型的黏人寶寶,即使母親與陌生人同時在場,也不會和陌生人互動,此類屬於迴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的嬰兒
(D)母親離開時,嬰兒會很生氣,哭泣許久,不易安撫,是屬於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的嬰兒
解析:(C)
(A)正確
(B)正確
(C)錯誤,迴避型依附的嬰兒對於照顧者和陌生人都是不在乎的
(D)正確
21.到了成年中期可能會出現慢性疾病或是有癌症風險,所謂的三高問題與慢性疾病有很大的關聯,下列那個不是所謂的三高問題?
(A)高血脂
(B)高血壓
(C)高尿酸
(D)高血糖
解析:(C)
(A)正確
(B)正確
(C)錯誤,高尿酸不在三高內
(D)正確
22.平權法案或稱肯定性行動(affirmative action)是反歧視的重要作法。下列與它相關的敘述,何者錯誤?
(A)它源自於美國 1960 年代,要求雇主與機構定額僱用女性及少數族裔的民權法案
(B)持自由的個人主義觀點者(liberal individualist)認為平權法案會帶來反向歧視,讓事情變更糟
(C)針對平權法案反對者的說法,可以使用挫折-攻擊論來解釋
(D)羅爾斯(Rawls)分配性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觀點支持者,反對平權法案是制度性歧視的因應策略
解析:(D)
(A)正確,1961 年甘迺迪總統簽署行政命令,首次提出affirmative action以防止雇主歧視
(B)正確,自由的個人主義觀點者認為每個人都應該依照努力和能力獲得機會,而此平權法案會讓優先族群的上層和中產階級受益最大,讓優先族群的貧窮階級受害,也就是上層黑人受益,貧窮白人和亞裔受害
(C)正確,挫折-攻擊論認為,當人們因社會或經濟上的受挫無法達成目標時,可能會將怒氣轉向他者,尤其是弱勢或少數群體,這可用來說明某些反對平權法案的情緒性反彈
(D)錯誤,若是羅爾斯分配正義的觀點支持者,會支持在不平等情況下採取某些手段幫助最弱勢者,所以應該是贊同這個法案的
23.兒童問題可以分成內化或外顯問題兩種,下列何者屬於外顯問題?
(A)焦慮
(B)憂鬱
(C)過動
(D)退縮
解析:(C)
(A)錯誤,此為內化問題,為自我內部的困擾
(B)錯誤,此為內化問題,為自我內部的困擾
(C)正確,過動為外顯問題,指的是外部行為的問題,常見的有過動、攻擊行為、違規
(D)錯誤,此為內化問題,為自我內部的困擾
24.主張透過檢視少數群體家庭所身處的撫育系統(nurturing system)和維持系統(sustaining system)來提高社會工作者思考文化多樣性,屬於下列那一種觀點?
(A)發展視角(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B)復原力視角(resilience perspective)
(C)雙元視角(dual perspective)
(D)脆強性視角(fragile perspective)
解析:(C)
(A)錯誤,發展視角理論是對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一生的解釋。這種解釋涉及人類生活的主要領域,如認知、社交生活和身體成長
(B)錯誤,復原力強調個體在面對逆境時的調適能力與資源
(C)正確,撫育系統和維持系統正是雙元視角的內容,撫育系統指的是個人從小到大生長的環境文化與社群,提供愛與歸屬的系統,而維持系統是指生活中接觸到的「主流社會制度」,影響社會參與和資源取得,讓個人在社會維持生存與發展的制度與資源
(D)錯誤,沒這東西
看更多:復原力
25.下列那個理論強調社會中因老化所產生的問題,多來自於老年人周遭環境與其自我概念之間的負面互動?
(A)撤退理論
(B)社會再建構理論
(C)角色理論
(D)社會繼續理論
解析:(B)
(A)錯誤,撤退理論認為隨著老化,個體會從社會之中逐漸退縮,老年人會更傾向於內省或轉向自己內心的世界
(B)正確,社會再建構理論認為老化所產生的問題,是源自於社會對老年人的負面社會期待與歧視,而這樣的環境會導致老人自認沒有價值,進而產生問題,所以此理論主張要改變社會對老人的態度,「重新建構」對老年的理解與定位。翻譯:社會覺得老人沒用,老人真的覺得自己沒用,所以我就真的沒用,產生問題。
(C)錯誤,角色理論認為個體會受到社會角色的期待以及規範,所以老化之後,角色改變導致適應上的狀況,而題目是說周遭環境和自我概念之間的負面互動,兩者是太一樣的
(D)錯誤,持續理論強調老年人的性格和處事方式通常會是年輕時的延續。面對老化,個體通常會使用過去熟悉的方法來面對老化問題
26.癌症已占據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多年,因此癌症治療後的性生活復原處遇,也日形重要。有關此議題之處遇原則,下列何者正確?
(A)為促進個案復原的過程,最好在治療後儘快開始勃起障礙的治療和性生活的復原
(B)為促進個案復原的過程,應避免在治療後太快開始勃起障礙的治療和性生活的復原
(C)為避免不自然的性生活復原,應避免使用勃起藥物或植入真空勃起裝置
(D)為避免伴侶尷尬、焦慮或恐懼,應單獨對個案提供性復原處遇,而不將伴侶納入
解析:(A)
(A)正確
(B)錯誤,如發現治療後性功能無法恢復時,必須就診並找出原因
(C)錯誤,男性癌症病患若診斷確實性功能障礙,可採取睾酮替代治療、真空安裝裝置、勃起的口服藥、勃起的注射療法、陰莖假肢等
(D)錯誤,要將伴侶納入才對
27.有關發展遲滯(failure to thrive)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非器質性的發展遲滯可能跟照顧者欠缺以情感回應、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有關
(B)飲食混亂不穩定、營養不良也可能導致嬰幼兒發展遲緩
(C)發展遲滯只要協助家長培養餵食問題的技巧,即可改善
(D)早產是另一個可能造成發展遲滯的因素
解析:(C)
(A)正確,非器質性的原因可能是餵食困難、社經壓力、親子關係,器質性的原因可能是先天性異常、心肺疾病、腸胃疾病等
(B)正確,常理判斷
(C)錯誤,有時候可能是疾病或其他問題所導致的
(D)正確,早產兒很常面臨到發展遲緩的狀況
28.關於青少年的社交技巧訓練,下列敘述何者最不適當?
(A)目的在找出青少年對問題情境的「病理性回應」然後加以去除
(B)重點為協助青少年學習新的行為,讓新的行為帶來正向結果
(C)處遇焦點可能包含協助青少年面對同儕壓力
(D)透過設計腳本和實施角色演練,讓青少年熟悉問題解決方法
解析:(A)
(A)錯誤,應該用增強正向社交行為,而非將青少年的行為視為病理性的,像是(B)選項以正向新行為來替代會比較好
(B)正確
(C)正確
(D)正確
29.在地老化是指運用家庭及社區的照顧能量,下列概念何者錯誤?
(A)幫助功能障礙老人儘量留在熟悉的社區
(B)減輕住院或照顧機構的照顧成本
(C)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
(D)方便臨終安寧關懷
解析:(D)
(A)正確,在地老化可以達到此選項的效果
(B)正確,題目是說「運用家庭及社區的照顧能量」,故邏輯上來說,確實可以減輕住院或照顧機構的成本
(C)正確,題目是說「運用家庭及社區的照顧能量」,故邏輯上來說,確實可以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
(D)錯誤,居家安寧不會比較方便,若要以方便性來說,住醫院會比較方便臨終安寧關懷,題目的在地老化反而不會比較方便
30.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家庭常會遇到一些發展課題,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自主權的發展
(B)親子衝突的解決
(C)社區照顧的壓力
(D)建立新的正向依附模式
解析:(C)
(A)正確,青少年階段會較注重自主權的發展
(B)正確,青少年階段容易叛逆產生親子衝突
(C)錯誤,社區照顧和青少年較為無關
(D)正確,父母和子女的依附關係隨著子女成長階段的不同,需要不同的依附模式
31.有關內化恐同症(internalized homophobia),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反同志的人將厭惡同志的態度深植自己心中
(B)將反同志的態度傳給周遭的人,直到深植人心
(C)同志將社會反對同志的偏見深植自己心中
(D)反同志的人極力教導民眾,試圖將反同志的意識內化到民眾心中
解析:(C)
(A)錯誤,此選項是描述恐同者的行為
(B)錯誤,此選項是描述傳播恐同思想
(C)正確,內化恐同症是指同志個體長期接受社會的污名化與偏見,導致將恐同症內化,造成一種心理壓力
(D)錯誤,此選項是描述傳播恐同思想
32.酒藥癮者的配偶有強烈被需要、過度照顧對方、否定自己需求的傾向,忙於應付酒藥癮者的需要,有時候還會為對方辯解,這種行為屬於下列何者?
(A)共依
(B)否認
(C)投射
(D)認同
解析:(A)
(A)正確,通常是稱作共依附,共依附是指情緒和行為過度依附對方,太在意對方的行為和需求,忽略了自我
(B)錯誤,否認是指個體拒絕接受現實,像是否認配偶有酒癮問題,雖然題目有提到否定自己需求的傾向,但(A)選項較為合適
(C)錯誤,投射是指個體將自己無法接受的思想價值觀或行為歸因給別人,像是自己想喝酒卻認為對方想喝酒
(D)錯誤,認同是指個體為了減少焦慮或獲得認同,而模仿他人行為或價值觀,像是跟著對方一起喝
33.有關家庭系統的假設,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家庭運作遵循著固定的規則
(B)家庭危機出現時,持續保持家庭的恆定狀態是最好的
(C)家庭成員行為最好以循環因果取代線性因果來解釋
(D)家庭被涵蓋在更大的社會系統中,且包括許多次級系統
解析:(B)
(A)正確,家庭是一個有規則進行管理的系統。家庭規則:在家庭系統中,會有特定規則去進行管理、限制家庭成員,許多規則是公開的,像是晚上睡覺前父母要檢查有沒有寫完功課。有些則是隱藏版不言而喻的,例如看到父母臭臉就不要去惹他們
(B)錯誤,小系統的改變,會引發大系統的改變,所以當家庭危機出現時,繼續保持恆定不是個好方法
(C)正確,系統運作模式是循環不斷的,而非單向線性的
(D)正確,複雜的大系統是由次系統所組成的,將家庭系統視為一個大的系統,裡面較小的系統稱為次系統,而家庭系統又被涵蓋在更大的社會系統中
看更多:家庭系統理論
34.高齡化的社會中,LGBTQ+社群同樣也面臨著老化的各種議題。針對老年同志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在護理機構碰到恐同人士時,仍會面臨出櫃與否的困境
(B)單身老年同志因有陪伴和照護需求,會決定變回異性戀
(C)關係穩定的老年同志伴侶提供的支持與異性戀伴侶一樣
(D)仍持續面臨制度性年齡歧視、異性戀主義和歧視等障礙
解析:(B)
(A)正確
(B)錯誤,性向是固定的,不會因為需要陪伴或照護需求,而從同志變回異性戀
(C)正確
(D)正確
35.當社會工作者面對有「內化恐同症」的服務對象時,下列那項介入原則最不適當?
(A)與服務對象一起討論同志傾向的自我探索與早期經驗
(B)確認服務中,不會要服務對象接受刻板的性別角色
(C)協助服務對象因自我厭惡導致的低自尊、高自我防衛與憂鬱
(D)為了同理,社會工作者可假裝是同志並分享內化恐同的經驗
解析:(D)
(A)正確,內化恐同症是指同志個體長期接受社會的污名化與偏見,導致將恐同症內化,造成一種心理壓力,因此討論同志傾向的自我探索與早期經驗是可能的方式
(B)正確
(C)正確,內化恐同症的服務對象會面臨到這些困境
(D)錯誤,欺騙並非社會工作者該做的事情
36.依國外研究顯示,人們對來自其他群體的人持有負面的態度和信念,常伴隨辱罵、排斥甚至仇恨的暴力行為。此描述反映出何種種族主義?
(A)個人種族主義
(B)制度種族主義
(C)社會種族主義
(D)反向種族主義
解析:(A)
(A)正確,個人種族主義是指個人對其他族群的偏見與歧視,符合題目的敘述「人們對其他族群的人」
(B)錯誤,制度種族主義是指在制度、規定上的設計與實施存在系統性的不平等
(C)錯誤,社會種族主義是指整個社會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偏見
(D)錯誤,反向種族主義是指主流族群因政策或平權措施而失去特權時,會宣稱自己是受害者,受到了少數族群的歧視
37.國外研究顯示:造成青少年暴力與犯罪的原因是多元的,下列敘述何者最屬於以鉅視層面來思考貧窮造成的影響?
(A)貧窮家戶中家長難以提供孩子適當的管教與支持
(B)貧窮家戶經常住在都會及犯罪率高的地方、孩子接觸暴力的機會也較高
(C)貧窮家庭的孩子較有攻擊行為、過動和退縮問題
(D)貧窮家庭經常出現家庭衝突
解析:(B)
(A)錯誤,此選項聚焦在家長,較微視
(B)正確,此選項聚焦在社區,相對鉅視
(C)錯誤,此選項聚焦在孩子,較微視
(D)錯誤,此選項聚焦在家庭,較微視
38.兒童向家長學習到懶惰和接受社會救助的生活方式,且孩子身邊沒有其他的學習模範,也從未獲得經由工作而擺脫貧窮的動力。這種說法屬於下列何種貧窮成因?
(A)個人因素
(B)結構因素
(C)貧窮文化
(D)貧窮社區
解析:(C)
(A)錯誤,個人因素是指個人價值觀、能力等造成貧窮的,本題目並無描述
(B)錯誤,結構因素是指制度法規、社會環境造成貧窮的原因,本題目並無描述
(C)正確,題目描述了兒童向家長學習到社會救助的生活方式,且沒有其他正向學習榜樣,學不到工作擺脫貧窮的動力
(D)錯誤,貧窮社區是指生活在資源缺乏的社區或學校等,但題目描述重點並非在社區或環境,而是強調文化傳承與學習歷程,因此這選項不適合
39.經濟弱勢家長對於孩子的升學不抱持樂觀的想法,在學業方面也較難擔任角色楷模。這種說法屬於下列何種理論概念?
(A)社會投資理論
(B)社會功能理論
(C)社會資本理論
(D)社會學習理論
解析:(D)
(A)錯誤,社會投資理論主張政府在早期兒童發展上投資,以獲得未來人力資本。偏向政策面,與家長「示範作用」無關
(B)錯誤,社會功能理論是探討教育制度等社會機構如何維持社會穩定,強調結構的功能。翻譯:就是功能論
(C)錯誤,社會資本理論強調社會網絡與關係資源對教育與社會移動的影響,此選項相對(D)選項沒那麼好
(D)正確,關鍵字在於「角色楷模」,社會學習理論強調觀察學習和自我效能,對孩子升學不抱樂觀想法對照自我效能,在學業難擔任角色楷模對照觀察學習
1.觀察學習:我們不需要親自經歷某些事情,也能學會新的知識或技能。這是透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和結果來學習。
2.自我效能:這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達成某個目標的信心。如果你相
信自己能做到某件事,那你就更有可能去努力並成功達成目標。
40.有關生理功能隨年齡之變化,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肌力強度在 25 至 30 歲之間達到高峰,然後開始下滑
(B)視力的敏銳度在 20 歲最佳,在 40 歲後開始退化
(C)聽覺的靈敏度在 20 歲最佳,之後逐漸下滑
(D)精子活力在 20 歲最佳,到 65 歲後完全失去活力
解析:(D)
(A)正確,但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請找專家解惑
(B)正確,但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我也不懂為什麼我已經開始退化了
(C)正確,但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我也不懂為什麼我耳朵已經開始耳背了
(D)錯誤,活力下降不代表完全失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