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研究者想探討考試作弊的相關因素,他選用了一個道德感量表作為測量工具,發現否定負起責任是主因,這類的調查研究設計屬於下列何種邏輯?
(A)歸納邏輯
(B)演繹邏輯
(C)批判邏輯
(D)詮釋邏輯
解析:(B)
(A)錯誤,歸納法是觀察現象,找出共通點
(B)正確,題目提及蒐集資料驗證假設,屬於演繹法
(C)錯誤
(D)錯誤
演繹法:理論→提出假設→觀察分析→驗證假設
3.研究者對於某現象產生初步的興趣而進行研究,在缺乏許多可以參考的思考架構,通常會從何種研究邏輯開始?
(A)歸納邏輯
(B)演繹邏輯
(C)批判邏輯
(D)詮釋邏輯
解析:(A)
(A)正確,歸納法:觀察現象→找出共通點→提出假設→理論。而題目敘述是對某現象有興趣,且缺乏參考架構,所以是從觀察現象出發
(B)錯誤,演繹法:理論→提出假設→觀察分析→驗證假設。而題目提到缺乏參考架構,所以不是從理論出發的
(C)錯誤
(D)錯誤
4.關於變項的特徵,下列何者錯誤?
(A)可以被測量的
(B)一般用數值呈現結果
(C)容易讓人有各自的理解
(D)有不同的測量尺度
解析:(C)
(A)正確,在制定變項之前要先操作化,也就是將概念更加的詳細說明,並具體的說明測量方式
(B)正確
(C)錯誤,變項是概念更加詳細的說明,並具體定義其測量方式,所以照理來說不該能讓人有各自的理解
(D)正確,有類別變項(名目尺度、次序尺度)、連續變項(等距尺度、比率尺度)
5.對「理論和概念的關係」說明,下列何者錯誤?
(A)理論中的概念是具體的,不會讓人有各自的理解
(B)理論是運用概念來解釋現象
(C)理論中的概念有的指涉一些事物,有的則指涉事物集合
(D)概念是理論的基本組成部分
解析:(A)
(A)錯誤,概念有些是較為抽象的,還是有可能讓人各自解讀,像是對於有錢的定義隨人而異,而不會讓人有各自理解的是變項,會有嚴謹的定義才能去做測量和實驗
(B)正確
(C)正確
(D)正確
6.有關因果關係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減輕體重與睡眠品質有關係,我們可以說此二因素具有因果關係
(B)減輕體重後又勤於運動,睡眠品質有改善,我們可以說減輕體重與睡眠品質具有因果關係
(C)減輕體重後睡眠品質沒有改變,我們可以說此二因素沒有因果關係
(D)減輕體重過程中睡眠品質時好時壞,我們可以說此二因素有因果關係
解析:(C)
(A)錯誤,這個條件缺乏了時間先後順序、缺乏排除其他因素的可能
(B)錯誤,這個條件缺乏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可能
(C)正確,要說沒有因果關係比較容易
(D)錯誤,時好時壞就代表沒有因果關係
看更多:
因果關係三要素
1.因在果之前
2.因果有關聯
3.因果關係不是其他因素所導致
7.假設性別因素會透過個人的性別刻板印象進而影響個人對性別平等的看法,下列何者正確?
(A)性別刻板印象是屬於自變項
(B)性別刻板印象是屬於調節變項
(C)性別刻板印象是屬於中介變項
(D)性別刻板印象是屬於外衍變項
解析:(C)
(A)錯誤,自變項會直接影響到應變項,也就是原因導致結果
(B)錯誤,調節變項又稱為次級自變項,也就是調節變項會和自變項「相互影響」,然後兩者去影響結果
(C)正確,中介變項是X影響Y,然後Y影響Z,所以符合題目的:「性別因素」透過「性別刻板印象」進而影響「性別平等的看法」。翻譯:性別因素影響性別刻板印象,接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性別平等的看法
(D)錯誤,外衍變項是可以同時影響到原因和結果的
8.若要聲稱 X 變項是導致 Y 變項的原因,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X 的發生時間必須在 Y 之前
(B)X 與 Y 必須具有關聯性
(C)其他與 Y 有關的自變項必須受到控制
(D)影響 X 的變項必須受到控制
解析:(D)
(A)正確
(B)正確
(C)正確
(D)錯誤,如同(C)選項,是影響Y的變項必須受到控制
看更多:
因果關係三要素
1.因在果之前
2.因果有關聯
3.因果關係不是其他因素所導致
9.有關量化研究操作化過程(operationalization)之特性,下列何者錯誤?
(A)時間序上通常在研究資料蒐集之前
(B)應儘可能精準加以界定
(C)可採開放式的取向進行
(D)最好是可以觀察測量的形式
解析:
(A)正確,要先透過操作化來說明測量方式,才能進行妥善的資料蒐集
(B)正確,理論上是
(C)錯誤,通常量化研究需要擔心其他因素影響到結果,所以不該使用開放式的取向進行,開放式通常是用在質性研究
(D)正確,測量容易觀察的話比較好做出判斷
10.進行量化研究時,研究者必須將某個概念定義轉化成可進行測量的定義或指標,此過程為下列何者?
(A)概念化
(B)操作化
(C)理論化
(D)概推化
解析:(B)
(A)錯誤,概念化是對於事物,賦予明確意義的過程。翻譯:定義
(B)正確,如同題目敘述,看到操作化要想到「測量」
(C)錯誤,無此專有名詞,但應該可以想像成將概念轉換成理論的過程
(D)錯誤,無此專有名詞
11.老師透過 5 次考試,測驗學生的學習成效,這屬於下列何種作用?
(A)信度增加
(B)效度增加
(C)信度效度都增加
(D)信度效度都不會增加
解析:(A)
(A)正確,理論上就是多測量幾次避免測量誤差。翻譯:數學不會就是不會,多次測驗只是確認是不是填寫錯誤而已,並無法確認學生的學習成效
(B)錯誤,重複同樣的測驗只是減少填答上的失誤可能性,而學習成效要用多份難易不同的考卷去測量,才能知道學生的學習成效
(C)錯誤,理論上效度增加信度就會增加,但信度增加效度不見得會增加,信度很高有可能是「很精確的打歪在某些地方」
(D)錯誤
12.某生的研究想請問輕度失智長輩,又擔心長輩的回答是否正確,有何方法避免這種回答誤差?
(A)增加受訪長輩人數
(B)先進行受訪長輩訓練
(C)先進行訪問者訓練
(D)重複檢測
解析:(D)
(A)錯誤,題目要問的是確認長輩有沒有答錯
(B)錯誤,先訓練過就會導致研究失真
(C)錯誤,有可能會藉由訪問者的問法來蒐集到更正確的回答,但效果不大
(D)正確,多問幾次比對下去就知道他回答的東西是不是正確的,亂回答的就會不一致
13.下列何者是三角檢測法(triangulation)的正確方式?
(A)增加不同變項來檢測
(B)增加多位受訪人員來檢
(C)增加多位觀察人員來檢測
(D)增加多種統計方法來檢測
解析:(C)
(A)錯誤,多增加不同變項的話等於改變了研究內容,三角檢測是要確認蒐集的資料是否有問題
(B)錯誤,這是增加樣本數
(C)正確,多位觀察人員來檢測,可以比對大家蒐集到的資料是否一致,進而確認是不是有問題,屬於資料來源的三角校正
(D)錯誤,一樣的數據資料用不同的統計方法無法確認資料的正確性
看更多:
三角檢測:使用數個不同研究方法蒐集相同資料,以減少誤差
1.方法的三角檢測:使用多種方法蒐集資料
2.資料來源的三角檢測:使用同一種資料蒐集方法,比較不同資料來源的資料一致性
3.分析者的三角檢測:多個研究者從各自的角度去檢驗研究結果
14.某福利倡議團體,透過數次的問卷設計詢問相關實務專家學者有關單親家庭高風險指標之看法,每次問卷的結果都匿名傳給參與者參考並進一步提出看法。這是下列何種研究方法?
(A)焦點團體法
(B)方案評估法
(C)問卷調查法
(D)德菲法
解析:(D)
(A)錯誤,焦點團體法是找一群研究對象一起訪談,藉由團體的方式來蒐集研究對象的意見和想法
(B)錯誤,方案評估法是評估方案的成效
(C)錯誤,問卷調查訪視用問卷來調查,和題目所敘述的不一致
(D)正確
15.有關對被壓迫、隱藏身分或被污名化的群體要做選樣,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確認參與者的匿名性可提高這些人的參與意願
(B)用滾雪球或立意選樣是可行的
(C)為確保有足夠的少數族群被選到,可能採用不等比例的分層抽樣
(D)可以建立抽樣架構
解析:(D)
(A)正確,避免因為研究的關係導致被曝光
(B)正確,因為很難找到,所以藉由滾雪球的方式,由相同族群的人一個介紹一個的方式去尋找會相對好找到
(C)正確,用加權的方式可以選出更多的少數族群來研究。
(D)錯誤,建立抽樣架構的前提是要有母體,但隱藏身份的群體就無法找出母體,所以不見得能夠建立抽樣架構
16.一位研究者透過網路調查方法,探討青少年遭遇網路霸凌的經驗,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受害類型與受害次數。有關對該研究發現的說明,下列何者錯誤?
(A)可以描述青少年的受害經驗
(B)可以分析性別與受害經驗的關係
(C)可以概推網路霸凌的發生率
(D)可以分析網路霸凌受害類型的差異
解析:(C)
(A)正確,題目有問到遭遇霸凌的經驗
(B)正確,題目有問到性別跟經驗
(C)錯誤,因為網路調查很難判斷蒐集到的資料母體有多大,也有可能有重複填寫的問題
(D)正確,題目有問到霸凌受害類型
17.承上題,研究者採用網路調查方法,相較於採用面訪的調查方式,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可以擴大接觸網路使用者的人數
(B)可以節省調查的時間
(C)可以節省調查的經費
(D)可以提高回應率
解析:(D)
(A)正確,網路調查方法較容易接觸網路使用者
(B)正確,大幅節省時間,面訪太慢了
(C)正確,面訪花時間又可能需要訪員,所以網路調查較省成本
(D)錯誤,回應率是指丟出去的數量和回收數量的比值,網路調查法很難判斷觸及到的人數,所以難判斷回應率,而且網路散播快,很多觸及到的但沒有填寫問卷直接滑過去的更多,所以回應率可能會更低
18.有關實驗設計的外在效度,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實驗結果與真實世界有差異,外在效度低
(B)實驗結果無法反應真實世界,外在效度高
(C)實驗可以排除外在變動因素,外在效度高
(D)實驗無法排除內在變動因素,外在效度低
解析:(A)
(A)正確,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的結果應用到現實生活之中,也就是理論是否可以實際運用
(B)錯誤,要改成外在效度低
(C)錯誤,實驗可以排除外在變動因素,代表的是研究結果可以正確描述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也就是「內在」效度高
(D)錯誤,實驗無法排除外在變動因素,代表的是研究結果無法正確描述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也就是「內在」效度低
簡單翻譯:內在效度代表的是研究結果是否正確,外在效度指的是應用到現實的程度
19.為檢驗新發展的量表是否具有同時效度,研究者可以在測量問卷中做下列何種安排?
(A)蒐集受試者個人特性資料
(B)新量表的題項必須是類別選項
(C)新量表的題項必須可以做交叉分析
(D)包含另一份已被驗證過測量相同概念的量表
解析:(D)
(A)錯誤
(B)錯誤
(C)錯誤
(D)正確,同時效度簡單來說就是兩個測量工具量表是否可以得出類似的結果,所以直接在測量問卷裡面放入原有已被驗證和新發展的量表,蒐集完資料以後再來檢視關聯性就知道新的量表效果如何了
20.某研究資料顯示,教育程度同時影響閱讀能力與薪水收入,當研究者控制教育程度後,發現閱讀能力與薪水收入存在正相關,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閱讀能力與薪水收入存在共變關係
(B)閱讀能力與薪水收入存在因果關係
(C)教育程度與閱讀能力存在調節關係
(D)教育程度與薪水收入存在中介關係
解析:(A)
(A)正確,共變關係指的是一個變項改變,另一個變項也會改變,所以題目提到閱讀能力和薪水收入存在正相關,就符合了共變關係
(B)錯誤,題目沒有提到時間先後順序,也就是不知道是誰影響誰的,所以不能說有因果關係,只能說他們有相關,有共變關係,但不見得有因果關係
(C)錯誤,應該是閱讀能力和薪水收入之間存在調節關係,而教育程度就是那個調節變項
(D)錯誤,應該是閱讀能力和薪水收入之間存在調節關係
21.在調查研究方法中,下列那一種方法的經費成本最高?
(A)面對面訪談法
(B)電話訪問法
(C)郵寄問卷法
(D)集體施測法
解析:(A)
(A)正確,人力成本最貴,況且還有交通的成本
(B)錯誤,相對於面對面訪談法可以節省交通的成本
(C)錯誤,郵寄的成本沒有人力貴
(D)錯誤,集體施測法比面對面一次一個來說比較便宜
22.為了能夠推論到母體,在調查方法中的樣本設計最重要的考量是下列那一個原則?
(A)樣本愈大愈好
(B)具有代表性
(C)隨機化的設計
(D)回收率要高
解析:(B)
(A)錯誤,理論上樣本大也比較好推論到母體,但(B)選項更重要
(B)正確,樣本越有代表性越可以推論到母體的狀況
(C)錯誤,理論上隨機化的設計也比較好推論到母體,但(B)選項更重要
(D)錯誤
23.下列那一項不是調查研究方法中的必要元素?
(A)樣本代表性
(B)測量工具的預試
(C)訪員的挑選與訓練
(D)田野參與式觀察
解析:(D)
(A)正確,調查研究方法會希望找到的樣本越具備代表性越好
(B)正確,在調查之前,會先確保測量工具是否可行
(C)正確,若要使用訪員去調查,須先挑選適合的訪員並進行訓練,以避免蒐集到的資料誤差過大
(D)錯誤,調查研究方法較偏向量化研究,而田野參與觀察比較偏向質性,而且若只是用問卷調查的話,那也不見得會需要去田野調查,是可以用,但不是必要的
24.有關個案研究法,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個案研究法的焦點是建立研究發現和特定理論間的連結
(B)選用個案研究法是因為找得到有深入調查價值的特殊個案
(C)描述為個案研究法主要目標,但也接受嘗試性的解釋
(D)是以多變量的統計數字來說明研究的發現
解析:(D)
(A)正確,可以從特殊例子去推導普遍原則
(B)正確,特殊個案比較具備研究價值
(C)正確,主要目的是描述研究
(D)錯誤,題目是個案研究,顧名思義就是研究「個案」,偏向質性研究,而不是統計數字的量化研究
25.為了確認實驗組和控制組在介入之前,兩組是相似的,下列何者不符合研究法的要求?
(A)依據某些特質或相關變項進行配對
(B)讓這兩組儘量是有相同的背景,如性別、年齡等
(C)隨機分配到實驗組與控制組
(D)依照受試者意願分派組別
解析:(D)
(A)正確,根據特質去進行平均分配可讓兩組儘量相似
(B)正確,和(A)選項符合題目的兩組相似
(C)正確,隨機分配也可以減少人為因素,儘量讓兩組是相似的
(D)錯誤,不能隨便讓受試者自己的意願分配,有可能會導致相似特質的人一群一群的
26.某社會工作者想要了解兒少安置機構的自立生活方案對於參與兒少是否有所幫助,其設計了 8 次的團體活動,連續進行 8 週,共有 10 位院生報名,並以同年齡範圍但未報名的 12 位院生當作「控制組」,採用前、後測實驗設計作為評估方案成效的方法。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因為參與方案的院生並未符合隨機分組,故不能採古典實驗設計作為評估方案成效的方法
(B)參與方案的院生為主動報名,動機和未參與者不同,會有選擇性偏誤的風險
(C)如果評估結果顯示:參與團體院生自立能力的平均分數優於沒有參與的院生,該社會工作者可以宣稱這個方案是有效的,可以應用到其他院生身上
(D)這位社會工作者也能採單一團體前後測設計的前實驗設計來評估方案成效,但此方法內在效度較低
解析:(C)
(A)正確,古典實驗設計需要實驗組和對照組都是隨機分派的,故選項敘述正確
(B)正確,有可能較主動報名的院生本身就具備較強大的自立自強能力,所以確實會有選擇性偏誤的可能。翻譯:會讀書的孩子會自己找書去讀會更聰明,所以不能說處遇有效
(C)錯誤,如果說參與團體活動的自立分數都沒有高於對照組,那就是無效的處遇,故不能宣稱這個方案是有效的,更不能應用到其他院生身上
(D)正確,因為單一團體前後測的實驗缺乏對照組,所以內在效度較低。翻譯:沒有比較沒有傷害,無法判斷是處遇有效還是孩子長大了自立自強
27.有關古典實驗設計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個體採用非隨機分派
(B)處遇方案同時介入到實驗組和控制組
(C)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自變項的改變程度
(D)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結果的差異
解析:
(A)錯誤,是採隨機分配
(B)錯誤,控制組不會有處遇
(C)錯誤,是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的結果,無需比較自變項
(D)正確
28.以反壓迫為訴求,為社會弱勢群體爭取權益,屬於下列何種行動研究?
(A)實驗型態
(B)組織型態
(C)專業型態
(D)充權型態
解析:(D)
(A)錯誤
(B)錯誤
(C)錯誤
(D)正確,看到反壓迫可以聯想到充權
看更多:增強權能(充權)
29.有關行動研究的特性,下列何者正確?
(A)行動研究主要是一種針對個人層面問題的實踐或行動計劃
(B)行動研究中從事研究和運用研究為同一人,因此可以避免知識生產和實務運用的脫鉤
(C)行動研究的資料收集主要是靠參與觀察法
(D)行動研究通常是一個循環的過程,而不會有明確的結論或成果
解析:(B)
(A)錯誤,不是個人層面,通常研究範圍在組織內或社區內,解決組織或社區面臨到的問題
(B)正確,行動研究強調實務工作者的實際行動與研究結合,找出解決方法或改變實務
工作困境。因此研究者和運用者會是同一人
(C)錯誤,不只是參與其中並觀察而已,而是會參與其中動手解決問題
(D)錯誤,通常會有結果和成果
30.對於內容分析法可能產生的限制,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當分析者企圖由先拆解文本,將文本視為可供測量的單位(字眼、表現、陳述等),從而建立文本的意義時,事實上已不夠客觀
(B)採用內容分析法,基本上需要對概念加以量化,但是並非每一個概念都能夠量化
(C)研究者測量時會受到測量行動本身的干擾,被觀察的內容會察覺被觀察,因此其反應會不穩定
(D)「內容」的定義時常含糊不清
解析:(C)
(A)正確,內容資料有分顯性內容和隱性內容,而隱性內容是解讀書本文章內的深層含義,所以就會受到每個人主觀意識不同,而不夠客觀
(B)正確,內容分析法是透過有系統的分類,簡化複雜的文字,再加以統計
(C)錯誤,內容分析法屬於非干擾性研究,用不會干擾社會行為的方式來進行研究,而被研究的東西是文本、書籍、報章雜誌,故並不會像選項所敘述般的「被觀察的內容會察覺被觀察」
(D)正確
31.下列何者不是兒保社工針對重大兒虐案件進行內容分析法常見的分析單位?
(A)學校輔導紀錄
(B)社工個案紀錄
(C)會談時觀察親子關係
(D)法院判例
解析:(C)
(A)正確,紀錄可以是內容分析法所研究的對象之一
(B)正確,紀錄可以是內容分析法所研究的對象之一
(C)錯誤,會談時觀察的親子關係並不是內容分析法的研究對象,內容分析法主要研究檔案紀錄、文本、書籍、報章雜誌
(D)正確,判例可以是內容分析法所研究的對象之一
32.為了瞭解照顧者殺人的社會現象,某學者利用家庭照顧者非營利組織之案例、司法院裁判書及媒體資料庫,進行瞭解每年所發生照顧者殺人事件的案件量來看發展趨勢、發生原因與脈絡,上述對於照顧者殺人社會現象事件所進行的內容分析之分析單位不包括下列那一項?
(A)案例
(B)事件
(C)媒體報導
(D)訪談事件的親友
解析:(D)
(A)正確,案例可以是內容分析法所研究的對象之一
(B)正確,事件可以是內容分析法所研究的對象之一
(C)正確,媒體報導可以是內容分析法所研究的對象之一
(D)錯誤,訪談並非內容分析法所研究的對象
33.當研究者要進行獨立樣本 t 檢定時,必須先做何種檢定分析以便決定採用何種 t 檢定?
(A)獨立樣本變異量檢定
(B)配對樣本 t 檢定
(C)卡方(χ2)檢定
(D)皮爾遜積差相關係數檢定
解析:(A)
(A)正確,但筆者找不到這個名詞的解釋,但老師沒附上原文,所以不確定是不是在說ANOVA
(B)錯誤,配對樣本T檢定是拿「同一群人」在「不同時間或情況下」的數據做比較
(C)錯誤,卡方檢定是用來分析類別變項的,而T檢定是比較平均數的差異
(D)錯誤
34.假設某社會工作者想要探討影響團體凝聚力之可能因素,於是針對北部地區所有社會服務機構正在提供之成長團體為研究對象(總共有 125 個團體),分別蒐集了團體成員人數(X1),半年內舉辦團體的次數(X2),半年內團體成員缺席的總人次(X3),以及每個團體之凝聚力量表分數(Y)等資料。經電腦統計分析後若得到下列之多重迴歸方程式:(假設 Y 的分數越高代表團體凝聚力越強)
Ŷ = 16.5 - 4.0×X1 + 2.0×X2 - 3.0×X3
那個因素對於團體凝聚力的影響最強?
(A)團體成員人數(X1)
(B)半年內舉辦團體的次數(X2)
(C)半年內團體成員缺席的總人次(X3)
(D)無法判斷
解析:(D)
(A)錯誤,但筆者是選這個選項,因為在方程式內X1前面的係數是(-4),所以影響這個方程式最大
(B)錯誤
(C)錯誤
(D)正確,但筆者看不懂出題老師在想什麼,只能說理組的腦袋不適合應用在文組
35.在變異數分析(ANOVA)程序中,若研究者希望能夠推翻虛無假設,下列何種變異量應該要越大越好?
(A)組間變異量
(B)組內變異量
(C)總變異量
(D)誤差變異量
解析:(A)
(A)正確,組間變異量代表的是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所以越大代表著處遇越有效果,也就越能推翻虛無假設
(B)錯誤,組內變異量代表的是實驗組內的變異量,也就是組內的差異本身就很大了
(C)錯誤,總變異量是組間變異量加上組內變異量
(D)錯誤
36.下列何者是質性資料分析的第一個步驟?
(A)操作化
(B)紀錄
(C)編碼
(D)歸納
解析:(C)
(A)錯誤,操作化是具體說明測量的方式
(B)錯誤,紀錄是在資料分析之前
(C)正確,順序為「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
(D)錯誤,要先將資料編碼整理之後,才能萃取提煉歸納出結論
37.下列何者不是紮根理論資料分析過程中的備忘錄類型?
(A)理論紀錄(theoretical notes)
(B)操作性紀錄(operational notes)
(C)檔案紀錄(documentary notes)
(D)編碼紀錄(code notes)
解析:(C)
(A)正確,理論紀錄是探討概念的深層意涵及概念之間的關聯
(B)正確,操作性紀錄是紀錄與研究方法相關的想法
(C)錯誤,無此備忘錄類型
(D)正確,編碼紀錄是紀錄分類的意義和類別
38.研究者通過仔細注意人們的言語交流來研究人們在街上如何互相打招呼,這種類型的研究指下列何者?
(A)口述歷史
(B)言談分析
(C)敘事分析
(D)民族誌
解析:(B)
(A)錯誤,題目沒有提及口述歷史的內容
(B)正確,關鍵字「言語交流」
(C)錯誤,敘事分析是蒐集並分析個人的經驗,而題目只有觀察現象,不符合敘事分析的要件
(D)錯誤,民族誌是描述民族或團體的生活方式,並分析其文化內涵
39.有關質性資料分析的特徵,下列何者錯誤?
(A)資料分析與資料收集無法同時進行
(B)強調運用歸納法
(C)強調經驗證據與抽象概念的融合
(D)強調抽象概念的形成
解析:(A)
(A)錯誤,先收集到的資料可以先編碼分析
(B)正確,質性資料分析使用歸納法
(C)正確,歸納整理經驗資料並融合抽象的概念
(D)正確,歸納資料以形成抽象概念
40.關於匿名與保密的研究倫理,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研究者不需要某些研究資訊時要立即銷毀
(B)研究資料公布不以「個別方式」來呈現
(C)研究者無法辨認某特定受試者的反映意見
(D)在橫斷式研究中,發出問卷前將調查問卷編號以提升回覆率
解析:(D)
(A)正確,理論上應該是這樣
(B)正確
(C)正確,因為匿名和保密,所以研究者會無法辨識是哪位受試者的意見
(D)錯誤,將調查問卷編號會導致匿名和保密性變低,不符合題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