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profile picture of 慕容雲旭

慕容雲旭

113-2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內容目錄

1.下列對艾瑞克森(E. 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敘述,何者最為適當?

(A)此論主要關心個人生活路徑如何受其歷史背景、所處環境和機會事件形塑和影響
(B)此論主張人類發展依循固定的階段,必須處理每階段的衝突與危機,才能移到更高階段
(C)此論指出個人社會心理危機的根源,來自湯姆沙耶效應(Sawyer Effect)的內在心理驅力
(D)此論認為依據基因源生原則(epigenetic principle),個體人生發展任務具有不可逆特色

解析:(B)
(A)錯誤,這個描述是人在情境中的敘述,偏向心理暨社會學派的主張
(B)正確
(C)錯誤,湯姆沙耶效應是指利用獎賞去增強該行為時,會扼殺掉內在動機。像是對解謎有興趣的孩子,一旦家長使用零用錢鼓勵孩子解題,就會扼殺掉原先的興趣,變成為了零用錢而解謎,當興趣變成工作時,就不再有趣了
(D)錯誤,並無提及不可逆的這件事

2.聚焦生殖、生產力與創造力等元素,關心為社會整體福祉做出貢獻的敘述,最傾向於下列那項艾瑞克森(E. 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的任務?

(A)兒童期
(B)青年期
(C)中年期
(D)老年期

解析:(C)
(A)錯誤,兒童期不該聚焦生殖,要通報
(B)錯誤,親年期應該為親密與孤獨
(C)正確,中年期是生產與停滯,關心家庭和社會。題目關鍵字:「關心為社會整體福祉做出貢獻」
(D)錯誤,老當益壯不是這樣用的

3.下列何人將兒童的遊戲比喻為「最可佩的社會機構(the most admirable social institutions)」,並從而參考建構出他的兒童發展理論?

(A)佛洛伊德(S. Freud)
(B)皮亞傑(J. Piaget)
(C)史金納(B. Skinner)
(D)桑代克(E. Thorndike)

解析:(B)
(A)錯誤,佛洛伊德是潛意識、夢的解析
(B)正確,皮亞傑的孩子是他的觀察及研究對象
(C)錯誤,史金納是提出學習理論,也就是「操作制約」的學者
(D)錯誤,桑代克的研究對象是動物們居多

4.「公民不服從」是公民認為現行法律有道德瑕疵和不公平,出於守護更高的理念,而採取不合作和非暴力的抗議、抵抗行為,並願意接受因此而來的法律制裁。以上所述,最符合郭爾堡(L.Kohlberg)道德發展中的那一個階段?

(A)維持社會秩序的道德(social-order maintaining morality)
(B)社會契約取向(social-contract orientation)
(C)避罰服從取向(punishment-and-obedience orientation)
(D)出自個人良知原則的道德(morality of individual principles of conscience)

解析:(D)
(A)錯誤,這是道德成規期的第二階段,也就是墨守成規,規範最大
(B)錯誤,這是道德自律期第一階段,會思考規則合理與否,並非墨守成規的一昧遵守法律規範
(C)錯誤,這是道德成規前期第一階段,避免懲罰而服從的取向
(D)正確,這是道德自律期第二階段,對於善惡標準是取決於自身良心的判斷

5.有關雙重 ABC-X 家庭壓力模式,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將 ABC-X 模式增加時間序列,強調壓力累積後所產生的效應
(B)bB 因素指家庭現有與為了因應壓力而新開發的資源
(C)cC 因素指的是對壓力的認知,即家庭系統對此次危機事件(xX)、對壓力情境(aA)、對家庭所有的因應資源(bB)的定義
(D)危機發生後的調適期指的是壓力源因為累積導致需求增加時,若家庭的因應資源(bB)無增加對壓力事件的看法(cC)並無改變的話,就會導致家庭危機(xX)

解析:(C)
(A)正確,雙重ABC-X 就是原先的ABC-X模式,加上時間,更為強調壓力的累積
(B)正確
(C)錯誤,是對「上次」危機事件(X),並不是此次危機事件(xX)。老實說有點細,一開始還真的看不出問題所在,是看著答案敘述慢慢去比對找出貓膩的
(D)正確,這邊老師也有埋梗,(C)選項對(xX)的定義是此次危機事件,但(D)選項對(xX)的定義是家庭危機,所以眼尖的同學們就知道這兩個必有一個錯誤

看更多:家庭壓力理論

6.依據家庭系統理論的觀點評估家庭角色時,下列何者不是評估的考量?

(A)家庭中的權力分配
(B)家庭的成員人數
(C)在家庭中被指派的角色
(D)對角色的滿意程度

解析:(B)
(A)正確,權力的分配對一個角色至關重要,像是不同家庭的父母、祖父母所握有的權力不同,就會影響到家庭的角色
(B)錯誤,評估家庭角色比較不會看人數
(C)正確,關鍵字「角色」
(D)正確,關鍵字「角色」

看更多:家庭系統理論

7.根據 Carter 與 McGoldrick(1988)家庭生命週期六階段,下列那一階段的核心發展任務為「接受代間角色的轉變」?

(A)由婚姻組成家庭階段
(B)家中有兒童階段
(C)孩子離家邁入社會階段
(D)晚期的家庭生活階段

解析:(D)
(A)錯誤,這是新婚夫婦,主要目標為投入新家庭
(B)錯誤,這是有幼兒的家庭,主要目標為接受新家庭成員
(C)錯誤,這是子女離巢,主要目標是接受成員的離開或加入
(D)正確,這是生命晚期,主要目標是接受代際間角色的變化

看更多:

階段核心發展任務發展所需條件
單身年輕成人接受和父母之間的分離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分離、建立與朋友的親密關係、同時在工作中探索自我成長
新婚夫婦投入新家庭系統和配偶建立穩定的婚姻生活、讓伴侶融入彼此的親友圈
有幼兒的家庭接受新的家庭成員孩子成為婚姻的一部分、學習如何當好父母、調整與父母及祖父母的關係
有青少年的家庭家庭界線彈性化、接受子女獨立與祖父母年老衰退調整親子關係,允許他們逐漸獨立、夫妻重心轉回婚姻與事業、開始更多關注年老一代的需求
子女離巢接受成員離開或加入家庭系統夫妻重新協商彼此的關係、發展與成年子女的互動、接納與親家及孫子女的新關係
生命晚期接受代際間角色的變化保持身體健康與夫妻感情、適應衰老、探索新的角色和活動、支持中年子女成為家庭的核心、珍惜自己的經驗與智慧

8.有關女性主義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基變女性主義以破壞社會變革和支持不平等來挑戰保守觀點
(B)社會女性主義聚焦於經濟正義和平等
(C)自由女性主義支持應重新建立由女性建構的價值觀
(D)女性主義只解決女性的困境問題

解析:(B)
(A)錯誤,基變女性主義倡導女性意識覺醒、爭取國家對幼童的照顧責任
(B)正確,社會女性主義認為不平等是源自經濟分配不均
(C)錯誤,自由女性主義追求公領域的機會平等
(D)錯誤,理論上女性主義不只關心女性,多元性別也是女性主義的範圍

看更多:女性主義社會工作

9.學校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機構,其功能之一是提供教育和培養學生的成長發展。當學校中發生凌事件,從功能理論的角度來看,何者錯誤?

(A)學校中的權力結構和階級分化,可能導致某些學生使用權力來欺壓和壓迫其他學生
(B)霸凌事件可能對學校的功能產生負面影響。霸凌行為可能導致被霸凌者在學習環境中感到懼、焦慮和孤立,進而影響其學業成績和社交關係
(C)分數高的學生覺得可以嘲弄排擠分數不高的學生,這是因為成績系統帶來的隱性功能
(D)霸凌是學校成員之間互動的必然結果

解析:(D)
(A)正確,說明權力的功能,符合功能理論
(B)正確,說明霸凌對學校的負面功能,符合功能理論
(C)正確,說明成績系統的功能,符合功能理論
(D)錯誤

10.有關生態理論假設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人們會積極參與環境和自身發展
(B)人有能力能夠適應環境的改變
(C)人如何與有效應對環境的變化,其中能量的消耗與補充,是決定其福祉的關鍵
(D)生態理論重視案主自身的生理疾病訊息

解析:(D)
(A)正確
(B)正確
(C)正確
(D)錯誤,較重視周遭環境

看更多:生態系統觀點

11.有關安全依附關係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照顧者離開時嬰兒會哭,回來時嬰兒會跟照顧者保持距離
(B)嬰兒可以安全探索環境,害怕時會回到照顧者身邊
(C)安全依附關係,只有跟母親才能夠形成
(D)照顧者對於嬰兒焦慮難過時,應該保持距離,等嬰兒滿足時再注意他

解析:(B)
(A)錯誤,這是逃避型依附
(B)正確
(C)錯誤,父親也可以,應該說主要照顧者都可以才對
(D)錯誤,應該靠近安撫他的焦慮

12.有關個體的發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青少年期發展階段為認同與角色混淆
(B)青少年期發展階段為道德成規前期(preconventional)
(C)兒童期發展階段為傳承與停滯
(D)兒童期發展階段為道德成規後期(postconventional)

解析:(A)
(A)正確,青少年階段需要尋求自我認同
(B)錯誤,青少年處於道德成規期,而道德成規前期是兒童(通常是4~9歲)
(C)錯誤,學齡前兒童期是自主與羞愧,學齡兒童期是勤奮或自卑。生產與停滯是中年期
(D)錯誤,兒童期發展階段為道德成規「前」期

13.有關新住民的社會生活,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新住民的社會支持網絡,只能依靠同鄉人
(B)透過在地資源協助,可以提升新住民的社會支持網絡
(C)學校應舉辦促進多元文化理解的活動
(D)各界應支持友善職場,保障新住民就業權益

解析:(A)
(A)錯誤,理論上支持網絡應該很多,但實務上同鄉人比較常見
(B)正確,理論上應該是
(C)正確,理論上應該是,實際上一線老師應該忙到沒空才對
(D)正確,理論上應該是,實際上就….

14.下列對「恐同症」的敘述,那些正確?①恐同症是指對同性戀者不理性的負面態度 ②恐同症有程度之分 ③恐同者常將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傳播歸因於多元性別社群 ④恐同症只出現在特定專業人員當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
①正確
②正確
③正確
④錯誤,不會只出現在特定專業人員之中

15.有關性騷擾行為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職場的性騷擾常常是情境的事件,不需要擴大解讀
(B)禁止校園師生戀是一種過度的法律行為
(C)學校應成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處理校園性騷擾事件
(D)穿著較清涼是遭致性騷擾的主要原因

解析:(C)
(A)錯誤,性騷擾零容忍!
(B)錯誤,師生戀有其權力位階不平等的狀況
(C)正確,根據性別平等教育法
(D)錯誤,沒有特定的原因,且不該歸究於被害人

16.有關搖晃嬰兒症候群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①嬰兒頭部本來就會自然的來回晃動 ②搖晃會造成嬰兒頭部的傷害 ③搖晃嬰兒症候群的嬰兒,其照顧者可能是施虐者 ④父母親挫折時,可能會搖晃嬰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B)
①錯誤,嬰兒搖晃症候群是指因為施加於嬰幼兒頭部劇烈的來回搖晃,導致的腦部損傷
②正確
③正確
④正確

17.宮廟、教堂、鄰里等個人周遭的網絡與環境組成,在少數群體雙元觀點(dual perspective)中被稱為何種系統?

(A)主流(dominant)系統
(B)維持(sustaining)系統
(C)充權(empowerment)系統
(D)撫育(nurturing)系統

解析:
(A)錯誤,無此
(B)錯誤,維持系統是指主流的社會環境系統
(C)錯誤,無此
(D)正確,撫育系統是指個人相關的系統,符合本題關鍵字「個人周遭的網絡與環境組成」

Beckett 與 Johnson(1995)提出雙元層面觀點(dual perspective),認為所有人都必須適應兩種環境並與其互動,也就是維持系統和撫育系統。維持系統是指主流的社會環境系統,而撫育系統是個人周遭的網絡與環境組成

18.面對悲傷與失落有許多不同的調適模式。利用搬家、換工作或承擔新角色等行為來重新適應新生活,最為偏向下列那一種模式的處遇建議?

(A)直接處理悲傷模式(working through grief model)
(B)持續連結模式(continuing bonds model)
(C)復原導向的調適模式(restoration-oriented coping model)
(D)失落為導向的調適模式(loss-oriented coping model)

解析:(C)
(A)錯誤,題目並無提及直接處理
(B)錯誤,題目是提到搬家、換工作來重新適應新生活,和持續連結較為無關。(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C)正確,題目關鍵字「重新適應新生活」,也就是以復原為目標。(高情商:復原導向、低情商:逃避)
(D)錯誤,題目並不是以「失落和悲傷」為基礎去處理

19.人類的基因組成,對個體的生理特徵的顯現有明確的作用,「頭髮的顏色」是受到那一種類型基因的影響?

(A)對稱基因
(B)隱性基因
(C)互動基因
(D)顯性基因

解析:(C)
(A)錯誤,沒有這個基因,只有對偶基因,又稱為等位基因,在成對染色體中,相同的位置帶有一樣的基因
(B)錯誤,通常基因是由顯性基因控制
(C)正確,但筆者只知道頭髮是多個基因控制,但找不到這個專業名詞呢~要不要請老師出來說明一下呢^_^?
(D)錯誤,但筆者也是選這個選項==

20.個體從出生後,受各式因素的影響開始逐步出現不同的生理行為,請依據該行為出現的年齡(由小而大)進行排序:

(A)咕咕聲→比手畫腳→哭聲
(B)哭聲→喃喃發聲→比手畫腳
(C)喃喃發聲→比手畫腳→咕咕聲
(D)比手畫腳→咕咕聲→喃喃發聲

解析:(B)
(A)錯誤,哭聲會在最前面
(B)正確
(C)錯誤,比手畫腳會在最後面
(D)錯誤,比手畫腳會在最後面

21.對於生理老化的學說,大體可以區分成遺傳因素(genetic program)和破壞因素(stochastic or random damage)兩大類,下列那些學說屬於破壞因素類理論?

(A)剝奪理論、細胞耗竭理論
(B)老化錯誤理論、耗損理論
(C)老化錯誤理論、免疫理論
(D)堆積理論、自由基理論

解析:(D)
(A)錯誤,剝奪理論是社會環境因素,而非題目說的生理老化學說
(B)錯誤,錯誤(損害)理論指的是「環境」的衝擊,導致身體累積損害,最終喪失功能而老化。而耗損理論是形容身體如機器,用久了就會自然耗損,形成老化
(C)錯誤,免疫理論又稱為反說服理論,就是先打預防針提供完整的正反面資訊,讓讀者的態度難以改變,和題目無關
(D)正確,堆積理論指的是攝取或產生有害的物質,增加的速度大於排出的速度就會造成有害物質的堆積。自由基理論是指自由基會攻擊身體中的組織細胞,導致身體細胞受損

22.根據 Curtis 及 Schuler(2004)的研究發現,下列有關胎兒發展里程碑的說明,何者錯誤?

(A)手臂和腿從懷孕後第一個月起開始長出
(B)指紋的建立是在懷孕後第五個月
(C)懷孕後第二個月可偵測到胎兒的心跳
(D)骨骼從懷孕後第三個月開始發育

解析:(B)
(A)正確
(B)錯誤,指紋大約在孕齡14~16週
(C)正確
(D)正確

*就算是醫院的社工也幾乎用不到這個知識呢

23.下列何者不屬於 Brim(1975)和 Bronfenbrenner(1977)所指社會系統的四個類型或層次?

(A)微視系統(microsystems)
(B)次級系統(subsystems)
(C)外部系統(exosystems)
(D)鉅視系統(macrosystems)

解析:(B)
(A)正確,微視系統:有直接互動並相互影響的,服務對象的生活環境,屬於生態系統理論的最內層。例如:家庭、學校、同儕團體、社區等等都是
(B)錯誤,應該是中介系統而不是次級系統。中介系統:有直接影響的,服務對象所直接參與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微視系統之間的互動,強調「各個小系統之間的互動」。例如:家庭對學校、家庭和學校以及社區的互動關係。
(C)正確,外部系統:間接影響的,沒有直接互動參與的系統,但會影響個體,以及對微視、中介系統產生影響的。例如:社區環境、父母工作環境
(D)正確,鉅視系統:間接影響的,指的是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狀況。例如:文化、意識形態、政策法令

看更多:生態系統理論

24.有關 E.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論的人生發展階段,下列何者正確?

(A)2 至 3 歲:自主 vs.羞愧懷疑
(B)3 至 6 歲:勤奮進取 vs.自卑自貶
(C)11 至 18 歲:親密 vs.孤獨疏離
(D)35 至 65 歲:完美無憾 vs.悲觀絕望

解析:(A)
(A)正確
(B)錯誤,3-6歲是主動與罪惡感,而勤奮與自卑是6-11歲
(C)錯誤,11-18歲是認同與角色混淆,而親密與孤獨是19-35歲
(D)錯誤,35-65是生產與停滯,而統整與絕望是65以後

25.透過與情境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經驗,與個人生命經驗有密切關係,並將知識和技巧融入思考與行動過程,且至成年期後持續累積,逐漸增加,上述係屬於 Cattell 所稱的何種智力?

(A)晶質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B)流質智力(fluid intelligence)
(C)組合性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
(D)經驗性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

解析:(A)
(A)正確,晶質智力指的是用既有的知識技能,融入思考行動的智力,屬於後天學習
(B)錯誤,剛好和晶質智力相反,流質智力是指天生具備的能力,來自於先天遺傳
(C)錯誤,組合性智力是一種分析能力,用來思考邏輯並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分析問題,拆解為小部分並一步步解決
(D)錯誤,經驗性智力是一種創新和適應能力,運用過去的經驗來處理新問題。

26.兒童開始辨別性別類型的遊戲,且發展出性別穩定的概念,學習性別刻板印象的行為,但對於性別取向行為比較僵化,此為那一個時期的發展階段?

(A)學齡前期
(B)學齡期
(C)青少年期
(D)嬰幼兒期

解析:(A)
(A)正確,大約在四歲時會開始理解性別穩定性,也就是學齡前期
(B)錯誤,大概6、7歲之後才會有性別恆定的概念,也就是學齡期。在性別恆定概念發展之後,就會意會到不論外表如何改變,性別本質是一樣的
(C)錯誤
(D)錯誤,大概是1.5~3歲,嬰幼兒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性別,主要是以外表來區分

Kohlberg 性別認知發展理論
1.性別認同階段(1.5~3 歲):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但他們主要是根據「外表」來區分性別
2.性別穩定階段(3~6 歲):孩子開始接受更多與自己性別相關的資訊,並在 4歲時開始理解性別的穩定性
3.性別恆定概念(6 到 7 歲以後):具有性別保留的概念,這個時期的孩子理解到,不管一個人的外表如何改變,他們的性別本質上是不會變的。舉例:穿上裙子的男生仍然是男生,短髮的女生仍然是女生

27.某甲有偷竊的行為,進一步了解其交友情形,發現其朋友可能也都有著為了生存而偷竊的偏差行為,思考某甲可能是在跟他們的互動中,學習到合理化這些偏差行為。上述推論最可能是基於下列何種理論的解釋?

(A)功能論
(B)衝突理論
(C)系統理論
(D)社會學習理論

解析:(D)
(A)錯誤,功能論會去解釋偷竊行為的社會功能與意涵
(B)錯誤,衝突理論會去說明階級、不平等、剝削,緊張與衝突
(C)錯誤,系統理論的關鍵字是系統,強調系統間的互動,本題只有說朋友的狀況,沒有多提及其他的系統
(D)正確,關鍵字:「可能是在跟他們的互動中,學習到合理化這些偏差行為」。社會學習理論強調「觀察學習」和「自我效能」

28.「兒童對於學習數學有些負面情緒,每次小考考不好,就覺得自己的數學能力不好、怎麼認真也沒用,而當考得不錯時,也認為這應該是運氣好、不是自己努力而來的。」這樣的敘述最符合下列那項概念?

(A)學習無用論
(B)社會學習論
(C)習得無助感
(D)社會交換論

解析:(C)
(A)錯誤,這應該是指讀書無用論,主張讀書沒有用
(B)錯誤,社會學習理論強調觀察學習、模仿、替代性強化、自我效能感
(C)正確,習得無助感是指多次經歷負面狀態產生的無助消極狀態,從而產生無法改變現狀的想法,即便後續出現機會,仍會選擇放棄嘗試
(D)錯誤,題目並無提及「交換」的概念,社會交換是人們會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利益

29.依據美國焦慮症協會(Anxiety Disorders Association)的報告,有關兒童可能經歷之焦慮問題,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社交焦慮:遇見陌生人會焦慮
(B)分離焦慮:害怕離開照顧者
(C)恐慌症:無預期且重複的恐慌症狀
(D)過動症:注意力不集中,易衝動

解析:(D)
(A)正確
(B)正確
(C)正確
(D)錯誤,這不是焦慮問題

30.許多成人可能因回顧過往人際關係的遺憾之處,會開始產生思考寬恕的議題。有關寬恕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寬恕與和解相同,都需要透過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實踐此結果
(B)寬恕他人並不等同原諒,只是讓當事人知道如何避免再次受傷
(C)寬恕是一種理性的過程,能澈底顛覆對自己、對他人、對傷害、對脆弱的想法
(D)寬恕雖有解放情緒的效果,但不等同放下對某人的敵意或攻擊

解析:(C)
(A)錯誤,寬恕是單方面的放過自己
(B)錯誤,寬恕的定義是「寬容原諒他人的過失」
(C)正確
(D)錯誤,寬恕就是放下敵意和攻擊,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

看更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31.關於生產後情況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寶寶出生後,產婦必然罹患產後憂鬱症
(B)若發現子女有發展缺陷時,有些家長在初期可能會否認子女有問題
(C)親餵母奶但卻面臨新生兒吸吮不順時,可能增加新手家長的壓力
(D)使用背帶有助於提供親子緊密互動的機會

解析:(A)
(A)錯誤,不一定會罹患
(B)正確
(C)正確
(D)正確

32.關於重組家庭的親子關係正向發展,下列做法何者最沒有助益?

(A)家庭的次系統運作,應以滿足子女的需求為優先,配偶或伴侶關係次之
(B)繼親家長應先當孩子的「朋友」,避免太快當個規訓者
(C)重組家庭的家長應與沒有監護權的家長維持積極正向關係
(D)繼親家長在和孩子建立關係時,須考量性別和個別差異,來探索適當的互動之道

解析:
(A)錯誤,理論上配偶與伴侶關係也很重要的
(B)正確,通常要當規訓者要由生父母來處理,繼親剛開始不適合規訓繼子女
(C)正確,保持正向關係有助於孩子
(D)正確

33.親子間的互動會決定親子關係的品質,若家長認為透過規則的設立和執行就能幫助子女成長,要子女尊重家長、聽話、認分地遵守規則,較沒討論餘地,是屬於 Baumrind(1971)提出親職教養的那一個原型?

(A)縱容型(permissive)
(B)獨裁型(authoritarian)
(C)權威型(authoritative)
(D)漠不關心型(uninvolved)

解析:(B)
(A)錯誤,寬大縱容型的父母互動很多,但對於子女的管教很少,與題目不符合
(B)正確,獨裁型的父母管教很嚴厲,重點在於「較沒有討論餘地」
(C)錯誤,權威型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有討論的餘地,但是在必要時設下規範
(D)錯誤,寬大疏忽型的父母幾乎是放養,不怎麼互動也不管教

34.下列何者最能夠描述去習慣化(dishabituation)的意涵?

(A)觀察嬰幼兒的注意力,瞭解他們專注在同一事物或刺激的時間和過程
(B)觀察嬰幼兒的注意力,瞭解他們將注意力轉移到新事物的時間和過程
(C)觀察嬰幼兒習慣的建立,測量他們建立新習慣所需要的時間和過程
(D)觀察嬰幼兒習慣的建立,測量他們摒棄舊習慣所需要的時間和過程

解析:(B)
(A)錯誤,這個解釋是習慣化
(B)正確,此為英文翻譯的解釋,比較常出現在諮商師的領域中
(C)錯誤,無關
(D)錯誤,這題不能使用說文解字,會出大事。錯誤示範:去習慣化說文解字就是「去掉習慣」,也就是不要習慣,所以就是從原本的習慣轉移出去,然後就跟筆者選擇一樣的錯誤答案了

35.社會對性侵害議題存有不少刻板印象。對強暴與性侵害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性侵害受害者不一定具有特定性別、性傾向、年齡、長相、穿著
(B)性侵害受害者將處在強烈憤怒、憂鬱中,因此不會有罪惡感或自責等感受
(C)強暴與性侵害加害人多半是陌生人
(D)同性戀者不會有發生強暴與性侵害的風險

解析:(A)
(A)正確
(B)錯誤,這些情緒都會有
(C)錯誤,加害人超過七成是熟人
(D)錯誤,都會有此風險

36.下列那一項國家或企業政策,無助於降低有育兒需求者在就業與職場上的壓力?

(A)對其伴侶提供陪產假、家庭照顧假、育嬰假
(B)提供強制親職與育兒教育訓練,以提升育兒效率
(C)提供托老、托幼等照顧資源
(D)由企業透過諮商及教育方案,協助員工協調工作與家庭雙重角色產生之壓力

解析:(B)
(A)錯誤,此政策可以降低就業和職場上的壓力
(B)正確,題目要問的是無助於降低就業職場壓力,而上班都已經夠累了,還要去強制親職教育訓練,累死
(C)錯誤,此政策可以降低就業和職場上的壓力
(D)錯誤,此政策可以降低就業和職場上的壓力

37.隨著老人特質的多元化和差異性與日俱增,提供新住民高齡者服務時,社會工作者應具備的知能,下列何者錯誤?

(A)應對新住民高齡者原生文化、語言與其生命歷史,保持高度敏感度
(B)與來自該文化或懂該族母語的社會工作者合作,以降低自身刻板印象
(C)提供新住民高齡長者國語教育,以利雙方溝通與提供服務
(D)以該新住民高齡長者之家庭整體,作為評估照顧服務需求之範圍

解析:(C)
(A)正確
(B)正確
(C)錯誤,應該是工作者去學人家的語言比較符合專業要求
(D)正確

看更多:多元文化社會工作

38.美國研究機構調查指出,自 2009 至 2012 年認為美國經歷貧窮與富裕嚴重衝突的人們從 47%增至66%,加上大多數美國人感受經濟與機會日益減少,促使人民走上街頭的社會行動,這屬於下列何種理論的觀點?

(A)功能論
(B)實踐理論
(C)衝突理論
(D)符號互動論

解析:(C)
(A)錯誤,功能論會說明這個衝突的功能與意涵
(B)錯誤,和實踐理論無關
(C)正確,題目敘述和階層衝突較為有關,關鍵字「貧窮與富裕嚴重衝突」、「社會行動」
(D)錯誤,符號互動論認為社會是由人的互動和符號所構成的,與此題目敘述較為無關

39.國外研究顯示,「來自低社經地位群體的兒童在學校的出席率以及功課好的比率較低、輟學率則高於來自高社經地位群體的兒童,這樣的影響可能持續到成年期。」從生態理論觀點,家庭的社經地位是那一個層次的系統?

(A)鉅視系統
(B)微視系統
(C)外在系統
(D)中介系統

解析:(D)
(A)錯誤,鉅視系統:間接影響的,指的是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狀況。例如:文化、意識形態、政策法令
(B)錯誤,微視系統:有直接互動並相互影響的,服務對象的生活環境,屬於生態系統理論的最內層。例如:家庭、學校、同儕團體、社區等等都是。而題目問的是家庭的「社經地位」
(C)錯誤,外部系統:間接影響的,沒有直接互動參與的系統,但會影響個體,以及對微視、中介系統產生影響的。例如:社區環境、父母工作環境
(D)正確,中介系統:有直接影響的,服務對象所直接參與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微視系統之間的互動,強調「各個小系統之間的互動」。例如:家庭對學校、家庭和學校以及社區的互動關係。而題目問的家庭的「社經地位」影響出席率,就屬於家庭對學校的互動

看更多:生態系統理論

40.某甲因為長期失業、只靠偶爾打零工維生,因為收入不穩定、愈來愈少與朋友親人互動,甚至久而久之也不想參與社會活動了。這樣的敘述最符合下列那項概念?

(A)社會互動
(B)社會偏差
(C)社群團體
(D)社會排除

解析:(D)
(A)錯誤
(B)錯誤
(C)錯誤
(D)正確,社會排除指因某些非自己能控制的因素,導致個體被現代社會正式交換、資源與權力所排除,不只是單一的經濟匱乏面向,而是多面向造成個體經濟面、非經濟面的匱乏與剝奪